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經中的《風》

詩經中的《風》

.

1

《關雎》

詩經?周南·關雎?先秦

關關雎(jū)鳩(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參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輾(zhǎn)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yue)之。

賞析:從古以來,《關雎》就有兩種分章的方式。壹種是每四句為壹章,全詩***五章。另壹種是分為三章,第壹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從文義看,我傾向於第二種分法。第壹章是總述,態度比較客觀;第二、三章則從男主人公方面落筆,先說他在未得淑女時思念之苦,連覺也睡不著;然後再說他求得淑女與之成婚以後,他將千方百計同她魚水和諧,使她心情歡樂舒暢。如果說第二章近於現實主義的描寫,那麽第三章便帶有浪漫主義情調,抒情主人公乃為愛情獲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關關,雌雄相應之和聲也。關雎,水鳥,亦名王雎,狀類鳧鷺,今江淮間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列女傳以為人未嘗見其乘居而匹處者,蓋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閑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未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傳雲:摯字與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註

《關雎》作為壹首情詩,以水域為依托而展開。《詩經》中的男女相會求偶往往在水邊進行,《關雎》首開其端,景物的選取帶有典型性。

這首詩采用“興”的表現手法,先是以物起興,然後又以事起興。以物以事起興,是以魚鷹的鳴叫,引出作者對淑女的追求。魚鷹捕魚與男性求偶,作為同類事象而相繼出現。用水鳥的捕魚來暗示兩性的結合。

《關雌》敘述了男主人公對荇菜的處理,對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遞進攀升的筆法。男主人公采荇萊的動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來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選,把堆放的荇菜進行整理;芼之,則是把經過選擇的荇菜重疊堆放在左右。主人公對荇菜的處理,從無序到有序,壹步比壹步精細。再看男主人公對淑女的追求歷程。先是把她鎖定為自己最合適的配偶,然後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於達到“輾轉反側”的程度。徹夜的冥思苦想之後,這位男子終於找到了接近淑女的辦法,並且最終獲得了成功。“琴瑟友之”,是通過彈奏琴瑟來引起女子的註意和好感,進而得到接近的機會。“鐘鼓樂之”,則是敲鐘、擊鼓把自己心儀的女子迎娶過來。“琴瑟友之”,是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娛樂中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鐘鼓樂之”,是舉行隆重的婚禮,令女子無比高興。古代舉行婚禮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車轄》作為壹首迎親詩是這樣描述的:“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詩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禮的重要節目,用以取悅於對方。

《關雌》的男主人公自稱“君子”,詩當出自壹位貴族青年之手,且詩風清新高雅,帶有明顯的周代禮樂文明的屬性。

2

《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賞析:“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壹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壹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遊”,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壹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麽,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壹方”——可望難即這壹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壹種格局、壹種結構,它具有含容壹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壹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壹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振和同情***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壹種象征,把“在水壹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壹切可望難即情境的壹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壹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壹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壹方”的象征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壹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壹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壹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壹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壹會出現在水邊,壹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壹般癢,又如刀絞壹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壹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壹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淒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壹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壹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壹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壹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壹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壹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壹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3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賞析: 1.詩的背景:西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並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謙先生解釋本詩時說:“西戎殺幽王,於是周室諸侯以為不***戴天之仇,秦民敵王所愾,故曰同仇也。”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圍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2.具體把握:

全詩***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壹邊歌唱,壹邊行軍,壹往無前。

第壹章,統壹思想。當時軍情緊急,壹時難以備全征衣。“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誇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用壹件戰袍。“王於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麽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同的,必須壹起抗擊***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壹行動。“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壹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壹起上戰場。“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壹、二句,分別寫“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後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現戰士齊心備戰的情景。每章最後壹句,寫“同仇”“偕作”“偕行”,表現戰士們的愛國感情和大無畏精神。這是壹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壹層更進壹層地揭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壹***三段,以復沓的形式,表現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舍生忘死、同仇敵愾。這是壹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

這首詩是軍中的歌謠,反映了秦國兵士團結友愛、***禦強敵的精神。全詩分為三章,采用兵士相語的口吻。在激戰前夕,兵士們聚在壹起緊張地修整武器。這時,有人顧慮自己沒有衣裳。 他的戰友就充滿友情地勸慰他:“誰說沒有衣裳, 我和妳同披壹件戰袍!”又用大義來激勵同伴:“國家出兵打仗,我們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妳面對著壹個***同的敵人。”從詩中不僅可以看到兵士之間的友愛,也可以看到他們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心甘情願地承但起重大犧牲的愛國精神。詩歌音節短促,聲調激昂,生動地表現了秦國兵士們同仇敵愾、慷慨從軍的情景。

3. 主體與主旨:《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壹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力的古代軍歌。

4.註意:誦讀這首詩,要註意全詩慷慨雄壯的基調。

4

《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賞析:暮春三月,春光溶溶。溱水、洧水這兩條古代鄭國境內的著名河流,翻騰著壹朵朵潔白的浪花,歡快地奔騰著、跳躍著,向下遊流去。河流兩岸的沙灘上,更是壹番熱鬧的景象:小夥子和姑娘們脫去了冬服,換上了春衫,更顯得精神煥發。人人手裏拿著壹束蘭花,這是他們用來拂除不潔的工具。可是此刻他們手中拿著它,與其說是出於迷信,毋寧說是出於愛美之心。而在通往河邊沙灘的道路上,青年男女們還在絡繹不絕地趕來。他們走著、唱著、說笑著。啊,好壹個歡樂的節日,好壹群天真無邪的青年!這就是《鄭風?溱洧溱洧》每章的開頭四句給我們描繪的壹幅生動活潑的畫面。

接著,詩人筆鋒壹轉,描寫的鏡頭對準了詩中的主人公:壹對妙齡男女。女的正在匆匆趕來,小夥子呢,他已經在水邊等候了很久,可是“眾裏尋她千百度”,望酸了頸脖,站酸了腳跟,卻不見女的蹤影。然而就在這時,姑娘到了。小夥子雖然內心十分高興,但久候不至的怒氣尚未全消,難免在臉上會有所流露。姑娘連忙帶著歉意走上前去,熱情相邀:“走吧,我們壹起看看熱鬧去。”小夥子卻還要出壹出怨氣,故意說:“我已經看過了。”姑娘再次相邀:“再去看看吧,洧水邊上實在是寬敞而歡樂啊。”小夥子哪裏真有怨氣,姑娘的話還沒講完,他已經轉身和她並肩向河邊走去,身後留下了壹串串歡樂的說笑聲。他們采來了鮮艷的芍藥,情意脈脈地贈送給對方——又壹對青年人的百年之好在這春水渙渙的溱洧河邊締結成功了。他們的純真無邪的愛情,如同他們手中盛開的芍藥,發出了醉人的芳香。

可是,這樣壹首描寫青年男女純真無邪的愛情生活的好詩,卻被許多封建衛道士們加上了“淫詩”的罪名。“鄭聲淫”、“鄭、衛之音,亡國之音也”這類的話,真是史不絕書。可是,他們讀懂了這首詩沒有呢?沒有。《毛詩序》說:“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其實,哪裏是這麽回事呢?春水渙渙,士女雲集,哪裏有壹點戰亂的影子吧7幸賴《韓詩內傳》的解釋給了我們理解這首詩的鑰匙:“溱與洧,說(悅)人也。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於兩水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願與所說者俱往觀也。”(《太平禦覽》八八六)我們上文對《溱洧》壹詩的解析,就是以《韓詩內傳》的這段話為依據的。

《溱洧》之所以特別受到攻擊,就是因為本詩中的女主人公特別大膽、熱情、開朗、活潑。她主動邀請小夥子去遊玩,她毫無顧忌地和小夥子說說笑笑。這些,和後世封建社會衛道士們所要求的“大家閨範”實在相去太遠了,怎能不使他們顰眉促額,大加指責?朱烹《詩集傳》曰:“鄭衛之樂,皆為淫聲。然……衛猶為男悅女之詞,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是則鄭聲之淫,有甚於衛矣。”然而,在我們看來,這正是本詩的第壹個成功之處――在短短的數行中,給我們描繪了壹個如此生動活潑的女性形象。

“哪壹個青年男子不善鐘情?哪壹個妙齡女子不善懷春?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至聖至神。”(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序)愛情,這是人類幾千年來歌詠不衰的主題,而在民歌中,情歌所占的比重尤大。春秋時代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相對說來是男女戀愛比較自由的時代,因此,《詩經》中的情歌往往顯得特別大膽、活潑,絕少隱晦曲折。即使出自女子之口亦如此,如《鄭風》中的《狡童》、《褰裳》、《子衿》等皆是。《溱洧》中這位活潑開朗的少女,正是那個時代、那個特定環境裏才可能有的女性形象。她不但不同於後世“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6l氟繹唇? 成罷秋十》)的貴族少女,也不同於“結識私情要放乖,弗要眉來眼去被人猜。面前相見同還禮,狹路上個相逢兩閃開”(明馮夢龍《山歌?瞞人》,《中國歌謠資料》第壹集),這種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學會了偽裝和做作的小家碧玉。在她身上,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清新純樸的性格美。正是這種尚未被封建倫理道德毒化的清新純樸的性格美,使全詩熔熔生輝。孔夫子說:“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溱洧》正是壹首“思無邪”的純真戀歌。

本詩的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它的巧妙的章法結構。全詩二章,僅開頭四句不同。詩歌所描寫的系三月上巳壹天之事,因此,“春水渙渙”和“瀏其清矣”,“士與女,方秉簡兮”和“士與女,殷其盈矣”,寫的是同壹景物,同壹場面。這兩章開頭的八句,是互為補充,***同構成了全詩的背景。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了三月上巳溱洧河邊的熱鬧景象,為全詩定下了輕快歡樂的基調,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鋪墊和烘托。用朱熹的話來說,這個開頭所用的手法是“賦而興也”。如果說開頭這八句有似於電影拍攝中用廣角鏡頭進行的場面描寫,那麽,以下的各句則將攝影機的焦點對準了詩中的主人公,通過他們的活動和對話,把全詩的歡樂氣氛推到了高潮。將交叉互補的景物描寫分置於兩章之中,增加了詩歌的變化,而又毫不影響其氣氛渲染的效果;將遠景與近景、全景和特寫有機結合,使詩歌顯得動宕、活潑,適合詩歌所表現的內容和感情的需要。這就是本詩在章法結構上的巧妙之處。

此外,從語言來說,這首詩也很有特色。《詩經》多為整齊的四言,而《溱洧》卻三言、四言、五言錯雜參差。誦讀全詩,但覺其調子真如壹溪春水般地輕快活潑。詩中姑娘的兩句歌詞:“且往觀乎,洧之外;洵汙且樂。”也頗肖似壹個開朗活潑的姑娘對戀人說話的口吻,半是相勸,半是強求:“再去看看吧(“且”訓“復”,見余冠英先生《詩經選》),洧水邊上實在是又寬大又可樂呢!”“且”、“乎”、“洵”三個虛詞尤為傳神。

另外,還有許多。請參見/view/62616.htm

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