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意思柳絮飄零,杜鵑哀啼,我聽說妳被貶到龍標,跋涉五溪。
全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註釋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官,降職。龍 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淒 切。五溪:雄溪、?溪、酉溪、?溪、辰溪的總稱,在今湖南西部。夜郎:唐 代縣名,在今湖南沅陵。
鑒賞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沿襲成俗,所以惺惺相惜者,便彌足珍 貴。在唐代,七言詩成就最為突出的,歷來認為是李白與王昌齡。王世貞 說:“七言絕句,王少伯(王昌齡字少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 苑卮言》)甚至還有人認為他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生太白、少伯, 以主絕句之席,勿論有唐三百年兩人為政,亙古今來,無復有驂乘者矣。” 兩位詩人七絕水平之高,令後人仰慕,而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讓人 敬重。
大約在天寶七年(748),本為江寧(今屬南京)丞的王昌齡,被貶為龍 標(今湖南洪江)尉。王昌齡究竟為何被貶?殷璠《河嶽英靈集》說他“不 矜細行”,《新唐書》說是“不護細行”,可見都認為是有失檢點。此事反響 甚大,當時“謗議沸騰”,所以對王昌齡的處置也格外嚴厲,竟將他左遷至 荒僻之地。這使王昌齡的許多朋友大為嘆息。李白得知王昌齡遭貶的消 息,已經是次年楊花飄落、子規鳴囀的暮春時節,他恨自己“聞”之甚晚,不 能夠親自為王昌齡送行,現在只有寄上壹首詩表達鄭重的關註之情。詩 歌雖是“遙寄”,但所包含的感情甚為沈重。
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飄零殆盡。也許不會有人對漫天飛舞的楊花 惋惜,但當耳旁傳來陣陣哀切的鳥聲時,人們就不會無動於衷了。子規淒 慘地叫著“不如歸去”,花兒隨風而去,西園落紅難綴,連“惟解漫天作雪 飛”的楊花都不願再多片刻的滯留,追隨春天而歸去了。就在傷感的時 候,又傳來了令人驚詫的消息,老朋友被貶謫了,而且是貶到五溪(據《水 經註》,指雄、?、酉、?、辰,在今湘西、黔東壹帶)之外的龍標,這怎不讓人 悲痛?更為遺憾的是,朋友到如此荒遠的地方,自己卻沒能夠送他壹程。 他離去的時候,心中肯定是充滿了淒楚;在漫漫征途之中,肯定是分外孤 獨;在荒涼的蠻荒之地,肯定是相當寂寞。千裏阻隔,詩人不能親自陪伴 他,為朋友排解憂愁,就把自己的牽掛與關註之情寄給明月吧。天上的明 月,不是被風吹著正緩緩西行嗎?它壹直在默默地關註著友人躑躅的身 影,陪伴他流落到夜郎之西。將自己的愁心寄予嬋娟,它定會把這份纏綿 深摯的友情轉達給友人。
賞析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聽說此事之後,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王昌齡。
首句在寫景的同時點明了時令,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都隱喻著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感。次句“聞道”兩字表示驚惜,“過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省東部。寫遷謫之荒,道路之艱難。兩句不著傷痛之語,而傷痛之意自見。後兩句為抒情名句。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裏可***,所以要將自己的壹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隨王昌齡走到遙遠的他鄉。細加分析,這兩句包含了三層意思:壹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訴說,無人理解,只有將其托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它;三是說只有依靠它才能將愁心寄予友人。通過詩人的豐富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壹個了解自己、富於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夠而且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的特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