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魏晉風骨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骨與魏晉風度

《禮記》中曾說:“差若毫厘,謬以千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詞語更是浩如煙海。有的時候,兩種事物之間經常會有驚人的相似,但畢竟不是壹模壹樣,所以應當加以辨析。魏晉風骨和魏晉風度便容易讓人引起誤會。

壹、魏晉風度

? 魏晉風度包括清談、飲酒等活動。

1.清談

? 清談最早出現在漢朝末期,當時的文人仕宦們聚集在壹起,臧否人物,流議時政,稱之為“清議”。

①漢末的“清議”中涉及更多的是談論人物、時局,有著壹定的激濁揚清的作用,

? 往往對統治階級制定政策和士族階級日常交往有著積極的作用。當然,不乏有人通過清議進行誹謗,甚至通過清議控制輿論導向的事。而當時清議的愛好者又以太學生為主,所以這就使太學生成為了漢末壹股不小的輿論力量。

? 清議的發展形成了太學生看似成為了與宦官階層分庭抗禮的局面。實際上,當時宦官階層的力量要遠比太學生強大得多。但是太學生的影響力在日益增強,這就引起了宦官階層的恐懼。

? 他們的恐懼是有原因的,士大夫等反宦官勢力與其發生兩次激烈的黨政,最終都以反宦官勢力的失敗告終,但是畢竟動搖了宦官亂政的局面。這被稱之為“黨錮之禍”。“黨錮之禍”時宦官迅速采取手段,排除異己,首當其中的便是太學生。在“黨錮之禍”時,身為太學生的“領袖”之壹的李膺下獄,遭到免職。最終被拷打至死。“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陳蕃在當時社會影響力已經不小了,但也因為謀害宦官而被殺害。可見,太學生在當時力量還比較弱小,空有理想理論,無法改變宦官亂政的局面。

? 綜上所述,清議對糾正事情發展有壹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愛好者力量較弱,優點無法明顯體現。

②魏晉時期的“清談”涉及更多的是玄學,例如內聖外王、形而上學之類的哲理。所以“清談”又被稱之為“談玄”。他們主要談論、研究的三部著作被稱之為“三玄”,包括《周易》、《老子》和《莊子》。他們沈迷於對三玄的討論之中,往往以對三玄的理解是否透徹作為是否受到尊重的標桿之壹。如《世說新語》中“文學第四”的第五十五則中“支道林、許、謝盛德***集王家,謝顧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壹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鹹稱善。於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後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幹,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壹往奔詣,故復自佳耳。’”謝安因為對《老子》分析透徹、令人信服而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 何晏與王弼是魏晉清談的先驅,竹林七賢將其發揚光大。王衍、樂廣更是將其推向了高潮。清談的發展過程中,因為支循、康僧淵等僧人的加入,使其摻入了佛教是理論。

? 清談壹般分為賓主雙方。第壹步,談主設立論題,加以解釋說明,稱為“通”。之後再由賓就此進行反駁、詰難,稱為“難”。當然,也可以由談主壹人完成“通”和“難”。在清談時,人們往往手持麈尾。由於只有善於清談的名士才有手持麈尾的資格,所以麈尾又成為了名士身份的標誌。人們在沈迷清談時,甚至會互擲麈尾,達到忘我的境界。如:“孫安國往殷中軍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閑。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孫安國與殷浩清談,沈迷其中以至於甩動麈尾,忘記了吃飯。

? 在家國危機之時,士大夫中有壹批落魄人士,他們空懷赤誠的報國熱情,卻無法為祖國效力,只好在清談中表現出來。但是,清談畢竟只是空乏的談論,無法改變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的局面,甚至使人們逃避現實、不思進取,是消極的。清談與實幹相結合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如謝安。他本人熱愛清談,當王羲之拿大禹、周文王的事跡強調清談不合時宜時,謝安則舉了商鞅的例子說明亡國之錯不在於清談,而在與人。謝安在熱愛清談的同時,迎擊前秦苻堅,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 綜上所述,清談是清議的發展,但是因為愛好者的誤解導致了消極的作用。

2.飲酒

? 人們往往通過飲酒來表達自己放浪形骸、蔑視禮法的態度。可以說,除了清談以外,飲酒是名士追求放浪不羈的重要途徑,甚至到了毫無節制的程度。劉伶因為喝酒傷了身體,他的妻子勸阻他,他卻說“婦人之言,慎不可聽。”出自《世說新語·》中任誕第二十三“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壹飲壹斛,五鬥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當收成不好時,孔群第壹個想到的不是吃不上飯的問題,而是沒有糧食釀酒。他說:“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曲糵事。”

? 劉伶曾經寫了壹篇《酒德頌》,寄托了自己超脫世俗、蔑視禮法的態度。文中的“大人”唯酒是務,不知其余,這不正是劉伶自身的寫照嗎?

? 為什麽飲酒會在魏晉時期盛行?原因有四:

①縱情享樂。魏晉時期兵荒馬亂,天災人禍十分常見。劉伶是最著名的酒鬼,我便列舉了他生活的時期所發生的天災人禍。

劉伶出生於(約)221年,逝於(約)300年。

222年,“冀州大蝗,饑”。

223年,“大水”

228年,“大旱。”

231年,“自(去年)十月不雨,至於是月(三月)。”

234年,“大疫。”“洛陽地震。”

237年,“京都地震。”“冀、兗、徐、豫大水”

240年,“春,旱。”“冬,吳饑。”

......

275年,“大疫,洛陽死者以萬數。”

277年,“七州大水。”

......

295年,“六州大水。”

296年,“關中饑、疫。”

297年,“雍、秦二州大旱。”

298年,“荊、豫、徐、揚、冀五州大水。”

299年,“時天下饑饉,百姓餓死。”

? 由於戰亂頻發,故不壹壹列舉,資料出自《資治通鑒》(見備註)

? 可見,在劉伶所生活的時代,生命安全是沒有保障的。當時人們也感覺到生命脆弱,在《古詩十九首》中有大量相關詩句:“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生命的脆弱使人們思想消極,要求避世,向往“桃花源”壹樣的生活。生命的無常使人們要求及時享樂,享樂的途徑之壹便是飲酒。飲酒使人們麻痹自己,暫時忘卻現世的煩憂。

②懼禍避世。魏晉時期權力更叠十分頻繁,人們為了保全自己,不卷入政治的洪流中,往往會選擇逃避,或者用飲酒來表達自己不過問政治。

③表現名士風度。

④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魏晉時期玄學興盛,人們往往會去追求物我兩忘,以飲酒作為途徑。

3.綜述

? 綜上所述,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名士們所特有的放浪形骸、任誕簡傲的行為風格。

二、魏晉風骨

? 魏晉風骨又被稱為建安風骨,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詩人往往在詩篇中描寫魏晉時期的戰亂和天災給人們造成的影響,,表達了對民生的關註,是壹個文學流派。

備註:由於在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十個年輕人為了躲避佛羅倫薩的瘟疫而隱居,所以史學界中有人認為魏晉時期的隱士也可能為了躲避瘟疫而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