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麻鞋的麻鞋的地理及歷史環境

麻鞋的麻鞋的地理及歷史環境

甘谷縣地處渭水中遊,屬溫帶季風半濕潤地區,雨量適中,適宜大麻的種植。甘谷大麻栽培歷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隴上大麻的主產區之壹。甘谷及周邊區縣種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澤,耐濕且抗腐,韌長彈性好。由於甘谷盛產優質大麻,麻鞋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東漢以前。歷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制作實踐中對加工工藝不斷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趨成熟,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隴上民間手工產品中享有盛譽,唐代杜甫“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的詩句可為佐證。新疆吐魯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樣與今天的甘谷傳統麻鞋別無二致。

甘谷縣大漠行麻編鞋業有限公司位於羲皇故裏—甘肅省甘谷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像山石窟下。傳說伏羲因受網罟啟發而結草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

天水市轄的縣區均產麻鞋,其中甘谷麻鞋以其歷史悠久且做工精湛而獨樹壹幟。傳統甘谷麻鞋制成後,須在鞋底滲入厚厚壹層稀牛糞以堅其質,風幹後硬似牛皮,非常適宜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日行百裏,足無不適。在肩挑畜馱運載物資的古代,甘谷人走南闖北,穿的就是麻鞋。20世紀20年代於右任靖國軍兵敗岐山,因東南受阻,繞道隴南赴粵去見孫中山,途經天水壹帶,穿上麻鞋,寫下了“老農自矜產麻好,並謂麻鞋制做巧。聞客明日西南行,願助輕足赴蜀道”的《麻鞋歌》。1929年,吉鴻昌將軍駐防隴南,在天水舉辦國術比賽,給參賽者除發壹套服裝外,還專門發了麻鞋,供比賽穿用。在抗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甘谷人民給前方捐贈了許多麻鞋,讓將士們輕足打擊侵略者。

甘谷的麻制品生產,民國時達到極盛。麻鞋是主要產品之壹,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關編織用具,以傳統手工工藝制成。制做時,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然後將麻辮置於平案,立辮狀盤鞋底,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後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鼻梁,組合時用木楦把鞋撐起來,幫梁、鞋耳、鼻梁貫穿耐力麻繩,鞋即成。式樣有單邊繩網的偏幫子與牛鼻梁,有以繩網代替鼻梁形成圓口禿頂的齊幫底、壹只船,還有三根弦、布包邊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還有染色的紅、黃、黑諸色,集實用與觀賞價值於壹體。

甘谷縣是中華縣制肇始之地,有“華夏第壹縣”之稱,文化積澱十分深厚。甘谷縣民間手工藝制品素來享譽隴上,手工縫制的麻鞋、草鞋等,就是當地民間工藝品的典型代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工藝品的制作均面臨技藝失傳的窘境。

甘谷麻鞋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壹種精巧的民間手工藝品,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腳尖頂端是紅色麻穗的“慈母思親”,寓意姜維隨諸葛亮遠征,母心思兒當歸;“單鞭救主”源自尉遲敬德以壹支鋼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還有“虎目圓睜”等等。端午時節,有定婚女子贈男子工藝麻鞋表示愛情的習俗。

用牛糞處理鞋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穿用麻鞋的習俗已成歷史。然而在甘谷,進入21世紀以來,從兒童到古稀老人,從幹部到工人農民,都普遍穿著麻鞋,重新形成了壹種時尚。究其原因,主要是麻鞋具有涼爽透氣、防潮防滑,且有吸汗治療腳氣的作用;還具有按摩腳底穴位、疏經活絡、延年益壽的保健作用,順應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新的消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