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萊茵河的放飛 ——讀雨果《萊茵河》遊記之感

萊茵河的放飛 ——讀雨果《萊茵河》遊記之感

又是壹年春暖花開時,面對著如此晴朗的天氣,妳那蠢蠢欲動的旅遊之心,應該是按捺不住了的吧。旅遊,妳會選擇去哪兒?旅遊,妳會喜歡去哪兒呢?那麽,旅遊過後,妳又會以何種方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有那壹份滿足的心情呢?那麽,現在讓我們壹起走進雨果先生的《萊茵河》吧。

壹作者生平

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2.26~1885.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省城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壹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壹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之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壹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壹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壹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壹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壹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壹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貫穿雨果壹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壹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雨果是舉世聞名的法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他的文學生涯長達六十年之久,他的壹生幾乎跨越整個十九世紀,他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的壹切重大事變。他著作等身,幾乎涉及了文學的所有領域,他用自己的筆塑造了這個世紀,反映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政治變革及文藝傾向,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壹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雨果自己也曾說過:我是這個世紀的兒子。”因此,可以說,法國的十九世紀是雨果的世紀。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壹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和《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等。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1861年,當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壹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壹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二?萊茵河

我讀過的雨果著作不多,但僅是他在遊記《萊茵河》裏的仗義執言,就已不可磨滅地刻印在我的心坎裏。早在1841年,雨果在《萊茵河》中就揭露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險惡用心。他說:“英國在企圖毒害、至少是企圖催眠中國之後,此時此刻,正在猛力攻打中國。”

眾所周知,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865公裏,流域面積占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

在萊茵河兩岸至今仍保留著五十多座城堡、宮殿的遺址,每座城堡都有它們自己的名稱。每壹座古堡都有壹段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它記載著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業績及幽幽的兒女戀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傳說伴隨著遊者整個萊茵旅程。

萊茵河上遊瑞士北部與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寬達110米的萊茵河瀑布。膽大的遊人可以乘著小舟,隨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萊茵河中遊,從賓根到德國波恩這壹段,峽谷幽深曲折,景色十分壯麗,關於萊茵河的許多古老的傳說都發生在這裏。

三雨果先生眼中的萊茵河

《萊茵河》是壹部極為出色的遊記,它以流暢的文筆、優美的記敘風格,生動而豐滿地展現出了萊茵河流域的壯闊風光。雨果在遊記中,不僅有敏銳的自然審美情趣,而且還有廣闊的歷史視野,較之於景物美色,他似乎更註重萊茵河流域的人文風物,從古老的教堂與城堡到歷史的博物館與墳墓,他以此掘悠久歷史之內涵,發追昔思古之幽情,成功地表現出了萊茵河所有的壹種悲壯的、驚心動魄的、史詩般的性格,從而使遊記具有了壹種和諧而深邃、優美而雄渾的美。《萊茵河》出版後深得廣泛贊譽,巴爾紮克曾評論它“是壹部傑作”。

雨果先生的《萊茵河》是壹部遊記,卻又不同於我們往常的遊記,純粹的寫地方之美以及自己的感受。雨果先生記錄了自己從壹座城流浪至另壹座城的壹些見聞,寫了與城相關的歷史,寫了城的故事。在書中,雨果先生更多的是以壹種日記或是書信的方式向讀者介紹著萊茵河畔的城市,還有教堂、城堡。

書的開頭,作者借了拉丁詩人維吉爾的詩句“小河流暢,巖洞漆黑。……牛群哞哞地叫,樹下睡意暖融融。”

此刻是作者,他的帶蓬雙輪輕便馬車駛過了聖梅努,進入了瓦雷恩。作者這樣寫到“車子駛入了兩排房屋之間的壹條下行道,這些房屋給人以凝重、沈思之感。門和百葉窗都關閉著;院子裏長著草。”壹種荒涼的景色映入眼簾。似乎是有許久沒人拜訪之景,作者卻偏愛。作者描寫了壹個有關路易十六國王被抓的史實向讀著傾訴了瓦雷恩小廣場的悲傷憂郁,還有那麽壹點點的陰森與恐怖。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瓦雷恩是位於蘭斯市十五法裏外壹座小城。“今日清晨,我漫步在市區,看到這個小城極為優雅地坐落在壹條清粼粼小河的兩岸。城市下方的教堂卻毫無可取之處。教堂正對著我的旅館。……”似乎,雨果先生對教堂是偏愛的。書中,作者多次的提到教堂,幾乎是每到壹處,都要描寫教堂。

在《夏龍—聖梅努—瓦雷恩》壹節中,雨果先生這樣寫了夏龍的教堂,“大教堂的廳堂很典雅,輪廓美觀;至今還存留著幾張華麗的彩繪玻璃窗,其中有壹塊圓花窗;在教堂裏,我看到了壹個文藝復興時期漂亮的祭壇,上面刻著字母F和蠑螈。……但這壹切都已破敗不堪,難以入目;教堂顯得很臟,法蘭西斯壹世的雕刻物被人用黃塗料抹去了;所有的拱肋都塗成五顏六色;教堂正面是我們聖日爾維教堂的拙劣的仿造;……”雨果先生說夏龍另外還有三座教堂,它們分別是:聖阿爾班教堂,聖讓教堂和聖魯教堂。

雨果先生在《愛克斯·拉莎貝爾》壹節中也有對教堂的描寫。愛克斯·拉莎貝爾是德國城市亞琛,它是查理大帝之城。雨果先生向我們講述著這座充滿了歷史與傳說的教堂:如果從正面走向教堂,它的面貌是這樣的“教堂正門為路易十五時代風格,用灰藍色的花崗巖制成,教堂的入口處青銅門為八世紀的風格。正門倚加洛林朝城墻而建,城墻上面的壹層是羅曼式半圓拱腹。這些拱門飾的上方,是壹層漂亮的精雕細琢而成的哥特式建築——從中可看到壹個十四世紀樸實無華的尖拱——,教堂的頂飾是板巖房頂磚砌成的,是近二十來年的東西,非常難看。教堂正門的右側,有壹塊花崗巖石座,上面放置著壹個極大的羅馬青銅松果;教堂的另壹側也有壹塊石座,上面是壹座青銅母狼塑像,也是古代羅馬風格。這只母狼微張著嘴巴,緊咬著牙齒,側身註視著過路人。”雨果先生用文字將教堂的外表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對這座教堂有了壹個模型。雨果先生在接下來的寫作中,用了壹段很長的文字對松果與母狼進行了解釋。雨果先生說這座教堂從教堂後部的圓室走近,效果可就完全不同了。“十四世紀的半圓形後殿有著精巧的頂角,做工細膩的欄桿,多細多彩的檐槽排水口,色彩深諳的石塊,透明玻璃的巨型尖拱。尖拱腳下,墻垛之間,藏匿著壹座三層小樓若隱若現。這壹切都顯示出了後殿的大膽獨創與美麗壯觀。”只是壹座洛可可式的教堂。這個教堂圍繞加洛林王朝的偉大姓氏——查理散發出了壹種名妓的優雅。

夜幕降臨時分的愛克斯·拉莎貝爾,於山谷中展現在雨果先生的眼前,就像是壹座優美的噴泉承水盤。

伊巴赫紀念館,也有人說是雅巴赫,它是法國的瑪麗斷氣的舊居。對於伊巴赫紀念館,雨果先生並沒有如同之前的敘述自己的所見,而是講了自己的所想。

洛爾希是壹座位於萊茵河右岸的擁有大約壹千八百名居民的大鎮,沿維斯珀河成直角延伸,形成了壹個河口。切萊茵河最早的紅葡萄酒產於洛爾希。

雨果先生講述了壹個法爾肯保的著名傳說——英俊的佩科班與漂亮的波爾朵。寫了佩科班與波爾朵的互相愛慕,他們約定了婚禮,卻可憐世事弄人,他們壹再的錯過。當佩科班以為自己只是離開了五年,他回到了法爾肯保,他渴望見到日思夜想的波爾朵,想與她完成婚禮,想讓自己用余生來彌補這五年的空缺時,見到的只是壹個滿面皺紋的老婦人。他不相信這就是他深愛的波爾朵。但是,這位老婦人正式他的波爾朵,她已經老去,她已經壹百二十歲零壹天了,她也壹直在等待著自己的佩科班。故事很淒美。

太陽西下,暮色中,壹切都懶散的無聊。或許,此刻的妳可以站在沃爾姆斯。在《沃爾姆斯——曼海姆》中,雨果先生說這是壹座出色的城市,它擁有皇家或是王族宮殿,有三萬居民,有十四座教堂。這十四座教堂是明斯特大教堂,聖塞西爾大教堂,聖菲斯萬大教堂,聖安德烈大教堂,聖芒大教堂,聖約翰大教堂,聖母院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聖魯玻茨大教堂,傳教士大教堂,聖蘭波熱茨大教堂,聖西克斯特大教堂,聖馬丁大教堂,聖阿芒杜斯大教堂。雨果先生是乘船來到這座城的。上岸後,車夫載著他與他的行李穿過了平原,越過了草地和苜蓿地,還從壹座由舊梁和舊樁基鋪著的搖搖晃晃,到處是孔的板橋上渡過了萊茵河的壹條小支流。渡過了萊茵河的小支流後,他們還渡過了壹條大支流,拐上了左邊的路,行走在了壹片草地上,讓後到達了壹座破舊的石橋前。走過了古橋,雨果先生隱約的看到了位於萊茵河沿岸壹側的沃爾姆斯護城墻。這是壹座荒涼的城,但它的教堂卻與城市正相反,既不荒涼也不寂寞,只是往日的輝煌早已不在。這座教堂就是聖魯玻茨大教堂。

當人們置身於大城,沈醉在鬧市區時,有些市鎮正在日益衰弱,滅亡。比如沃爾姆斯,這是壹座正在衰亡的城市。荒蕪的城市,教堂倒塌了,變樣了,化為灰燼了。原來的教堂的遺址,已經變成了谷倉,宮殿也變成了農場,塔樓變成鴿棚,房屋變成木屋,商店變成攤點,盆地變成水塘,市民變成農民;城鎮死去了。荒蕪的廣場上,頹垣斷壁上,稀稀落落的房屋上,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有夕陽投下的那條長而憂傷的陰影。這又該是怎樣的壹種荒涼呢?人們常說,服裝是人類的第壹外貌,房屋是第二外貌。沃爾姆斯大教堂,是屬於有兩個半圓形後殿的羅曼風格,出自中世紀最早的建築師之手,是全歐洲少有的美麗建築之壹,位於萊茵河畔。

曼海姆,位於萊茵河彼岸,距離沃爾姆斯僅有幾法裏遠。這座城市誕生與1606年,是座新城,壹切都顯得循規蹈矩,整齊單調。雨果先生這麽說到“曼海姆來了,沃爾姆斯去了;過去屬於沃爾姆斯,前途屬於曼海姆”。

海德堡,壹座隱匿在密林中的城市,位於內卡爾山谷的入口處。海德堡有著名的古跡,有兩座十五世紀的教堂,有……雨果先生形容自己在海德堡的繁忙,引用了邦弗呂多·塞利尼的拉丁詩句“我記錄下我勤勞的生活”。雨果先生登上了壹座名為小蓋斯貝爾的高山,在山頂觀看萊茵河平原,好似從布瓦——羅塞的峭壁觀望大西洋。這應該會是很壯觀的吧!只是雨果先生談到海德堡時,認為這是壹座沈睡與死亡了的城市。

雨果先生沿著萊茵河壹路旅行,路過的城市還有布賴斯高低區弗賴堡,沙夫豪森,威衛―奇隆堡―洛桑。

萊茵河,天意之江,也是壹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江。於它的兩岸遊玩,該是多麽美好的壹件事呢。幻想有那麽壹天,背上行囊,走在雨果先生留下的足跡上,流連於萊茵河的魅力,徜徉於它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