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後時光,慵容而懶散,街上行色匆匆,車水馬龍,雖是暮秋,仍陽光燦爛,曖風如薰,壹點也沒有昔日“全家都在秋風裏”的蕭殺氣象。當我趕到導航地址時,壹連向好幾個路人打聽黃仲則故居,他們卻搖搖頭,都說不知道,我有些泄氣。正在納悶,有個中年漢子倒說,下面有棟"鬼屋",妳去問問。我問,怎麽叫"鬼屋"?他說,沒人住的老屋。
順著他指引的方向,隨坡轉曲,便是壹棟青磚黛瓦的二層明清建築,西側墻體上壹塊白色牌子赫然寫著“兩當軒"三字。讓我有些驚喜,在我夢縈中多次出現過的“兩當軒”原來是這個樣子,比我想像的要略大些。盡管如此,在高樓林立的當下,這棟建築仍顯得逼仄而局促,並且多少有些寒傖。
依墻而立的是壹排翠竹,竹葉蔥蔥,呈現出旺盛而自在的生命力量,竹影掩映下的二層樓臺木質欄桿陳朽不堪,壹長排的玻璃木窗積塵尤厚,很難透出內外的光亮。壹層的石質護欄及門墩倒光潔如初,透過門牖,似有燈光,以為有人,我三叩門環,無有應者,便繞墻南行,原來正屋的大門在左,門楣上嵌有“黃仲則故居"幾個大字,大門前的數級臺階平緩而整潔,只是大門緊閉,門環靜垂。於是繼續繞宅而行,見壹老者,便問,故居怎麽關著不開?老者說,今天周壹,是休息日,妳要參觀,可以明天再來。我哦哦兩聲,有些無奈,也不願再作探問,又繞宅壹周,撫墻而行。回到大門前時,又細讀壹番簡介文字,久坐不去。
黃景仁,字仲則,壹字漢鏞,自號鹿菲子,北宋詩人黃庭堅後裔。公元1749年出生在祖父黃大樂為官的高淳學署,壹生命運多舛,貧病交困,四歲喪父,十壹歲祖父去世。後由祖母呂孺人撫養,不久祖母及哥哥黃庚齡又相繼去世。生活完全失去依靠。壹生多為幕僚生涯,由於性格耿介孤僻,不合時群,壹言不合,便拂袖而去。喜好遊歷山水,作詩遣懷,多抒發貧困憂抑之思,其詩真摯感人,時有警言麗句,為人稱頌,有些詩豪逸天縱,思接青蓮,有“小李白"之稱,其詩與納蘭容若的詞合稱清代文壇"雙壁"。可惜生錯了時代,無法穿越到唐宋時期,壹個專為詩歌而生的天才詩人卻出生在大清帝國,雖處康乾盛世,學人多作經學,但對於詩詞,日漸式微,尊之者少,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詩人的悲哀。
年僅35歲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間,他留下的2000多首詩歌盡管不到他整個作品的三分之壹,依然為後世存有寶貴精神財富。他的很多名句,如“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壹用是書生”,“來日茫茫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別後相思空壹水,重來回首已三生"等幾乎被傳播成俗語,其畢生精力所萃,唯在於詩。這是壹個純粹為詩而生的人。
我是在清人沈德潛編纂的《國朝別裁》中第壹次讀到他的詩,後來在上海書店又偶遇他的《兩當軒集》,才開始全面接觸他的詩歌,無論是長章還是短句,無論是綺懷還是秋思,黃仲則的詩歌,總是那樣朗然上口,深入人心。尤其是他在太白樓上題詩壹段大概是他壹生中最為難得的輝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黃仲則成為安徽學政朱筠的幕賓,與之同為幕賓的還有他壹生的好友洪亮吉。這年三月,朱筠廣邀文人士子與會太白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年僅23歲的黃仲則年紀最小,穿著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陽影下,優美的儀態宛如仙鶴獨立,鳳歌岡巒,不壹會便寫下幾百字,其他客人都為之驚嘆,只見他朗聲吟道:
紅霞壹片海上來,照我樓上華筵開。
傾觴綠酒忽復盡,樓中謫仙安在哉。
謫仙之樓樓百尺,笥河夫子文章伯。
風流仿佛樓中人,千壹百年來此客。
是日江上同雲開,天門淡掃雙蛾眉。
江從慈母磯邊轉,潮到然犀亭下回。
靑山對面客起舞,彼此靑蓮壹抔土。
若論七尺歸蓬蒿,此樓作客山是主。
若論醉月來江濱,此樓作主山作賓。
長星動搖若無色,未必常作人間魂。
身後蒼涼盡如此,俯仰悲歌亦徒爾。
杯底空餘今古愁,眼前忽盡東南美。
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
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
朱筠很是高興,給他打了個滿分,珠玉在前,其他人哪還敢動筆,紛紛擱筆,壹齊圍觀年輕詩人的詩作。壹時洛陽紙貴,傳為佳話。
其實我更喜歡他的《綺懷》與《都門秋思》,最能代表他的詩作水平與詩歌特色。《綺懷》十六首七律,首首精到,感情誠摯。《都門秋思》四首更是借京城秋天的景象,發憂愁怨恨之聲,其中第三首為:
五劇車聲隱若雷,北邙惟見冢千堆。
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
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
全家都在風聲裏,九月衣裳未剪裁。
同樣,我也無數次獨自站立在秋陽之下,總喜歡吟誦他的秋思,憑心而論,歷來寫秋的詩文實在是多如牛毛,且歷來高手又多喜寫秋思,因而精品疊出,異彩紛呈。唯有黃公的秋思詩作,影像最實,情境最真。應該承認的是,他的生命世界與詩歌特色也最為符合我的精神氣質,因而這種感染力量也許更為強烈而持久。
不知過了多久,仿佛遠山近樹及城市的層樓大廈不斷遠去,思緒仍停留在那棟舊樓前彳亍不行,也許二百年前的某個秋日夕陽還在勸說著孤瘦的詩人登樓壹望,於我而言,秋陽遠而秋風近,高樓遠而木樓近,車聲遠而詩聲近,面對夕陽西下,余霞滿天,反倒視而不見,口中喃喃,似是自語,亦是相傾:
太湖幾滯又淹留,
臥看滄波是晚秋。
彼接雲梯登劍閣,
我思浩渺向常州。
夢盈兩當詩盈盞,
環叩三稽雪叩頭。
周壹不逢千裏客,
門前獨坐夕陽舟。
――由蘇州返程滯常州,謁兩當軒,緬黃公仲則,其詩綺麗豪縱,思接青蓮,予尤喜“別後相思空壹水,重來回首已三生",賦此寄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