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道義的文言文

有道義的文言文

1. 形容道義的詩句

君子謀道不謀富。

唐·柳宗元《吏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道:指合於道義的善事。本句大意是:君子致力於謀求道義而不致力於謀求財富。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君子”就不應該追求自身合理的利益,而是強調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要遵循壹定的社會道德規範,不能利欲薰心,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本名句可供闡述人活在世上,應不斷地追求自身道德品質的完善,而不應終日汲汲於富貴利祿,也可供贊美那些修身潔行、不謀求個人私利的人。

唐朝文學家 柳宗元 《吏商》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道義名言

戰國·墨子《墨子·非命上》有道義的人在上位,天下壹定能太平安定。說明在上位的國君應實行“義政”,所作所為要符合“道義”,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義人:主持道義的人。

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墨子·非命上》

2. 關於正義的文言文

正氣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壹壹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壹皂,雞棲鳳凰食。

壹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沈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 古文中有出現 義 字的句子

古文中有出現“義”字的句子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全文賞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白話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麽我寧願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麽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麽凡是壹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麽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壹樁不可以幹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壹碗飯,壹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4. 壹篇關於友誼的文言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 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③,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敵既④至,謂巨伯曰:"大軍至,壹④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 友人命。”敵相謂曰:“我輩無義⑥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⑧軍而還,壹郡並獲全。 註釋: ①值:適逢。②郡:這裏指城。③相視:看望妳。④既:已經 ⑤壹:整個。⑥獨止:壹個人留下。⑦無義:不懂道義。 ⑧遂班:撤退。

譯文

有壹次荀巨伯千裏迢迢去探望壹個生病的朋友,剛好碰上外族敵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勸巨伯離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這兒吧!”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換得生存,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來的事情嗎?”最終沒有離開。郡城陷落後,敵寇進了城,很奇怪荀巨伯還呆在這裏,就問他:“我們大軍壹進城,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妳是什麽人,竟然還敢壹個人留下來?”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壹個人,如果妳們非要殺他,我願意用我的命來抵換。”敵寇聽後內心大受震動,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個有道義的地方。”於是就撤軍而回了,整個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5. 有沒有關於“道”字的古文

道路: 道,所行道也。

——《說文》壹達謂之道。——《爾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禮·地官·遂人》。

註:“途容車壹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老子》五十三章道聽而途說。——《論語·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裏耳。

——《史記·項羽本紀》道渴而死。——《山海經·海外北經》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又如:大道,問道於盲;要道;人行道;車道;康莊大道;道友(出門在外對素不相識的同路人的客氣稱呼);道店(設在道路旁的旅店)道德,道義、正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醜下》伐無道,誅暴秦。

——《史記·陳涉世家》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輝);道術(道德學術;又指醫道、醫術)道教的教義〖Taoi *** 'sdoctrine〗豪家少年豈知道,來繞百匝腳不停。——韓愈《華山女》道教;道士: 阿兄形似道,而神鋒太俊。

——《世說新語·賞譽》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財賄。——《世說新語·排調》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勸善為內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糧(道士的口糧);道行(僧道修煉的功夫)線條或細長的痕跡〖line〗。

如:畫壹條斜道兒路程;行程〖journey〗日夜不處,倍道兼程。——《孫子·軍爭》又如:遠道,近道;道裏睽隔(兩地離得很遠)方式,方法;技能〖way;method〗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晁錯《論貴粟疏》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賈誼《過秦論》策之不以其道。

——唐·韓愈《雜說》又如:生財之道;養生之道;道藝(道業。謀生手段;職業;工作)水流通行的途徑〖course;river〗。

如:河道;水道地域的區劃名〖prefecture〗。漢制,縣有蠻夷的稱“道”。

後泛指壹般行政區域。明清時指在省府之間設置的監察區。

如“鳳廬道”學術或宗教教義〖doctrine;reason;law〗悅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又如:傳道;道書(宣傳宗教教義的著述文章)指宇宙的本體及其規律〖law〗脩道而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莊子·養生主》方向;誌向〖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報任安書》又如:誌同道合 道dào動說,講〖say;talk;speak〗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不足為外人道也。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又如:常言道;能說會道;壹語道破;道定(說定,說準);道話(談話,說話);道達(說清楚,講明白;表達,傳達);道知(告知,說明);道喪(報喪)表示〖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問之意);道罪(認錯;賠不是)取道,經過〖via;bywayof〗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史記·項羽本紀》道海安、如臯,凡三百裏。——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又如:道經(路過)引導,疏導〖guide〗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易·系辭上》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 。——《論語·為政》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

——《管子·牧民》乃學辟谷,道引輕身。——《史記·留侯世家》料;想,以為〖think〗劉太公驚呆了,只道這早晚正說因緣,勸那大王,卻聽的裏面叫救人。

——《水滸傳》介從,由〖by〗諸使者道長安來。——《漢書·淮南傳》 道德dàodé〖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壹,是人們***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之歸也有日矣。

——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道:正氣。魔:邪氣。

本是佛家告誡信徒勿受外界誘惑之語。意謂正氣難以修得,而邪氣卻容易高過正氣,後比喻為正義而奮鬥,必定會受到反動勢力的巨大壓力。

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後,困難會更多。又比喻新事物興起,不久又會有更新的超出其上道高壹尺,魔高壹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初刻拍案驚奇》道高壹尺,魔高壹丈,性亂情昏鉕認家。——《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