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漁歌的詩句 1. 描寫漁歌的詩句
《夜聞漁歌》
年代: 宋 作者: 張镃
非竹非絲響裂空,高歌三唱出漁篷。
清豀激越猶如許,想見湘波欸乃中。
《聞西浦漁歌作》
年代: 宋 作者: 曾躍鱗
西浦鳴榔下釣磯,歌聲欸乃送斜暉。
扣舷互答驚鷗夢,拍手難呼看鷺飛。
山接素琴仙子過,洲連青草使君歸。
海天空闊家長在,壹任蘆花雪點衣。
《好溪漁歌》
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禪師
少微山下萬松青,鐵笛攜將過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譜,秋風吹與老龍聽。
《漁歌》
年代: 明 作者: 周楷
幽思茫茫看江水,何處漁歌江上起。
壹疊淒清愁未終,幾聲斷續腸相似。
南天歸雁亦悲鳴,不到瀟湘無此情。
2. 描寫“漁歌”的詩句有哪些
1、非竹非絲響裂空,高歌三唱出漁篷。
——《夜聞漁歌》 2、西浦鳴榔下釣磯,歌聲欸乃送斜暉。——《聞西浦漁歌作》 3、少微山下萬松青,鐵笛攜將過水亭。
——《好溪漁歌》 4、幽思茫茫看江水,何處漁歌江上起。——《漁歌》 5、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酬張少府》 1、《夜聞漁歌》 年代: 宋 作者: 張镃 非竹非絲響裂空,高歌三唱出漁篷。 清豀激越猶如許,想見湘波欸乃中。
2、《聞西浦漁歌作》 年代: 宋 作者: 曾躍鱗 西浦鳴榔下釣磯,歌聲欸乃送斜暉。 扣舷互答驚鷗夢,拍手難呼看鷺飛。
山接素琴仙子過,洲連青草使君歸。 海天空闊家長在,壹任蘆花雪點衣。
3、《好溪漁歌》 年代: 明 作者: 蒲庵禪師 少微山下萬松青,鐵笛攜將過水亭。 吟得竹枝新有譜,秋風吹與老龍聽。
4、《漁歌》 年代: 明 作者: 周楷 幽思茫茫看江水,何處漁歌江上起。 壹疊淒清愁未終,幾聲斷續腸相似。
南天歸雁亦悲鳴,不到瀟湘無此情。 5、《酬張少府》 作者:王維 朝代: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3. 含有漁歌意象的古詩有哪些
鑒賞古詩的形象是高考詩歌鑒賞考點的壹個重要方面。
中國古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壹些規律:有些形象經常用來表達壹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經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來表達。總結這些規律,對幫助我們理解古詩的思想情感有著積極的意義。
這種總結有兩種方法:壹是由形象出發總結情感,二是由情感出發總結形象。下面是筆者做的整理。
各種常見形象(壹)由形象出發總結情感,各種常見形象(二)由情感出發總結形象。1、月。
①表達思鄉、思親念友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感。例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②歷史的見證今昔滄桑感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③冷寂、淒清的感覺(多用殘月來表達)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2、柳。
“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習。
古詩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 遊子思鄉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3、梅、松、竹、蘭及若幹香草。
用來托物詠懷,表達高潔的內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況,暗寓詩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例如:陸遊的《蔔算子?詠梅》,屈原的《離騷》。
4、桃、菊。隱士情懷,不落風塵,超脫凡俗。
例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子規、杜鵑、鷓鴣。
、思念故國之情。表達思鄉例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但聞子規啼月夜,十裏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6、舟。小舟、輕舟表達輕松、隨意、自由之情。
例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7、春。
古詩中的意象很豐富。初春、新春表贊美自然新的生命力。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暮春表傷春之情,暗寓春光雖美卻易逝,感嘆人生韶華易逝或國運不濟的也不少。8、秋。
古詩中秋的意象常表現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華即逝、前途渺茫,國運即衰。例句: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9、日暮(黃昏)、殘照、殘月、落花、殘葉、秋風(霜風、曉風)秋雨、風絮、浮萍、羌笛表示 哀愁、感傷之情。例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宿建德江》(孟浩然)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 獸。
《醉花陰》(李清照)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10、朝陽、紅花 春風、花香 柔桑、細草 黃犢人們喜愛的鳥表示喜悅贊美之情。
例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白居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裏)晴空壹鶴排 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劉禹錫)11、自然寧靜的景物,樸實真摯的農夫,怡然自樂的農家生活,和尚、道士,其他隱者。表示淡泊名利渴望歸隱之情。
例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張誌和)還有《山居秋暝》(王維)《題李凝幽居》(賈島)等詩12、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13、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14、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15、梧桐:梧桐是淒涼、淒苦、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16、花落:雕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17、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18、桃花:象征美人。 19蘭:高潔 20、牡丹:富貴 美好 21、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 位 花草類:(1)菊:隱逸 高潔 脫俗(2)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3)蘭:高潔(4)牡丹:富貴 美好(5)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6)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7)花落:雕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8)草: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樹木類:(1)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2)黃葉:雕零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3)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5)竹:氣節 積極向上(6)梧桐:淒苦(7)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風霜雨雪水雲類: (1)海浪:人生的起伏(2)東風:春天 美好(3)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洶湧:人生兇險 江湖詭譎(7)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8)西風:落寞 惆悵 衰敗 遊子思歸(9)雪: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11)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12)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鬥爭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蕩滌汙穢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 歷史的發展趨勢●動物類 (1)子規:悲慘 淒惻(2)魚:自由 。
4. 有關太湖文化的詩詞漁歌或田園生活的古詩詞
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王昌齡:(約698-756),唐京兆長安(今屬陜西省)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曾任江寧丞。為盛唐邊塞詩派著名詩人。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裏先生在洞庭。
楊基:(1326-1378後)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書畫,與張羽、高啟、徐賁稱明初“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名缶廬、苦鐵,十七歲以字行,浙江省安吉縣人。清末任江蘇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壹月,後寓上海,為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工詩、書法和國畫,擅寫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歲始作畫,以寫意花卉、蔬菜為主,山水、人物亦偶為之,他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曾創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壹任社長。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太湖孝子魚傳說
古時候的壹個冬天,天氣十分寒冷,連太湖也冰封了,不少漁船被凍在太湖裏不能移動了。
有壹只漁船,住著母子兩個人。由於接連幾天冰不化,船不能動,船上壹點吃的也沒了。母親躺在船上臥病不起,實在餓了,就叫兒子抓條魚吃,填填肚子。兒子看看冰凍的太湖和生病的母親,就咬咬牙脫下身上的衣裳,破冰下水捉魚。在湖裏摸了很長時間,全身凍得發紫,好不容易捉到壹條魚。他爬上船穿好衣服,正要殺魚,只見這條魚雙眼流淚,像是在哀求放了它。
兒子看看生病的娘,母親又病又餓,等著給燒點魚湯喝喝,再看看雙眼流淚的魚,看看實在下不了手。想來想去終於想出個辦法,他自說自話拿起菜刀,把魚剖成兩半,壹半是留著五臟六肺的,壹半光是肉。他把有內臟的壹半,放進湖裏,對它說:“魚呀魚,妳有五臟六肺,回到水裏去尋活路吧!借妳的半身,我要去救救娘親的命,請妳原諒我。”奇怪,那半片魚,好像通了人性。壹會兒,搖頭擺尾地遊了開去。小夥子很高興。連忙把另壹半燒了湯,端給娘吃了。娘喝了魚湯,肚子也不餓了,病也漸漸地好了。娘也樂,兒也樂。
過了幾個月,漁民們發現太湖裏多了壹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魚,它寬如手掌,但只有半個腦袋壹只眼睛,沒有椎骨肋刺,渾身透明,可以看見五臟。更稀奇的是,魚身的壹面只有壹層簿皮,另壹面卻是雪白的肉,---這叫啥魚呀?後來漁民聽到這母子倆講的故事,深受感動,恍然大悟,就把這種魚叫作“孝子魚”。直到今天,太湖裏還有這種魚!
太湖春曉
遊完梅園上太湖,滿目清翠滿眼波,心曠神怡好去處,乾隆也曾六停步!
明月初嘗碧螺春,
西山梅海艷若雲;
輕歌曼舞恍若夢,
吳儂軟語添溫馨。
浮生半日輕松過,
碧水雲天壹身輕。
太湖晚唱
烏 篷 唉 乃 太 湖 東,
向 晚 青 葭 向 晚 風。
壹 曲 菱 歌 春 水 上,
碧 波 如 酒 夕 陽 紅。
七絕·吟太湖
碧水天連向太湖,幾家燈火棹船孤。
清波盤古多情淚,萬種嫣柔品道吳。
5. 漁歌孑的詩意和表達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壹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壹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漁歌子只是詞牌名,
具體詩看題目噢
~
6. 關於品茶賞樂的詩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 杜耒《寒夜》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 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古琴曲《 流水》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壹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白居易《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7. 漁歌仔中哪些詩句能讓我們體會到春季江南水鄉的美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壹句讓我們體會到江南水鄉之美。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最早見於唐朝詩人為張誌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後來李珣、孫光憲等詩人用過此調。
《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原唐教坊曲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原為單調廿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後來此調多用為雙調。“子”即“曲”,《漁歌子》即《漁歌曲》。
此詞以張誌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為正體: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8. 漁歌孑的詩意是什麽
張誌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註釋]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鷺:壹種水鳥。3.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葉編的笠帽。5. 蓑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正在盛開,春水初漲,鱖魚正肥美。 我戴上青色的鬥笠,披上綠色的蓑衣,正值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正好垂釣,用不著回家。
[簡析]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壹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
這裏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
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
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詩人張誌和,唐朝金華人。
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壹首。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誌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漁 歌 子張誌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者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
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
著書亦名《玄真子》。註釋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
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鬥笠。
品評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壹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此詞吟成後,不僅壹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註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遊《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壹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鐝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張誌和的《漁歌子》到日本朱啟輝作並供稿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後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歷盡艱辛險阻的中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更屬美談,鑒真與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對中日邦交的貢獻,銘刻史冊,人所周知。
然而,為奠定中日友誼豐碑,立過“特殊”功勞的,尚有位不出國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學家,自稱“煙波釣徒”的張誌和。張誌和的名詞《漁歌子》: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清人劉熙戴的《藝概》曾將它譽為[風流千古]的佳作。
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張誌和的《漁歌子》宛如架於中日之間的壹座彩虹之橋。
《日本填詞史學》中有所記載:大約在張誌和寫成《漁歌子》四十九年後(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詞傳到日本。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贊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誌和的《漁歌子》。
誠然,張誌和未曾赴宴詠和,實為憾事,但和者爭相仿效《漁歌子》而作,《漁歌子》撥響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詞學家夏承燾,在詠嵯峨天皇絕句中曾雲:“壹脈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飄上蓬萊。”
正是對此極好的贊頌。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青春林下渡江橋,湖水翩翻入雲霄。
閑釣醉,獨棹歌,往來無定帶落潮。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春水洋洋滄浪清,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裏?何姓名?潭裏閑歌送太平。這些詞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