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其人
王維壹生活的擰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讀著很通達,真是這樣嗎?他真的能這麽安然於人生百況而自若?
遠遠不是。他很苦惱。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望族,20歲進士及第,之後基本官運亨通,歷經李林甫、安祿山依然堅挺,40歲後建輞川別業,半官半隱,直到最後。兩個女人對他影響較大,壹個是玉真公主,使他名滿天下,另壹個就是他的母親,直接灌註他佛教的思想。
於是我們看到奇特的事情在王維身上發生了,壹方面他舍不得世俗功名,壹方面又不斷寫歸隱詩。官越做越大,卻從來沒什麽實績;詩越寫越多,內心卻越來越不安。入世與出世之間,王維壹直在掙紮。
既不能像李白那樣自由不羈,什麽翰林不翰林,幹的不爽果斷辭,也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放下高貴的身段勇於耕田,更不能像蘇軾那樣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就在掙紮中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只留下那些看似清澈空靈的詩歌詞章。
官場上的不倒翁
王維壹生可謂順遂,沒什麽大風大浪,早年的王維“壹身轉戰三千裏,壹劍曾當百萬師”,自有壹番風雲誌向,結果高中進士後,朝廷給了個管音樂小官——太樂丞。20歲壹腔熱血的青年才俊有了人生第壹次挫敗感,功名不是妳想有就能有。心情郁悶的王維任性地看了壹次伶人舞黃獅,黃音協皇,只有皇上在場才能看,王維因為犯禁被貶。倒黴任性的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外放生涯。
這件事對王維影響至深。之後我們看到,在長達幾十年官海生涯,王維再也沒有給任何人以把柄,始終小心翼翼。而他小心翼翼的方式,就是表現出半官半隱的狀態。壹面在詩歌裏大談隱趣,“萬事不關心”,壹面官卻越當越大,乃至在奸相李林甫的魔爪下,大唐政治最黑暗的17年裏,依然穩如泰山高官厚祿。而很多剛正之士都遭到了打壓。翻查史料,妳會發現,我們的詩佛壹面厭惡著李林甫,壹邊在詩歌裏大拍著權奸的馬屁:
上宰無為化,明時太古同;靈芝三秀紫,陳粟萬箱紅……謀猶歸哲匠,詞賦屬文宗……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
這很可以解釋我們的詩佛為什麽能屹立不倒。
這也同樣可以解釋詩佛為什麽在安史之亂後虧節投敵,既然能妥協權奸,自然能順從安祿山。這也成為王維晚年不能內心安寧的重要原因。“壹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可見他對此壹直耿耿於懷。
與張九齡
不但在官場上能裝作與世無爭無欲無求的樣子,在恩師兼好友張九齡面前,也很能裝。張九齡,玄宗朝最後的賢相,公元735年,因為王維的壹首幹謁詩而擢升王維,外放十幾年的王維再度回到京城,這當然是莫大的知遇之恩,沒有張九齡,王維可能壹輩子是個八品外小官,張九齡給了他重生的機會,不然仕途抑郁,只怕王大詩人哭慘來不及,哪還有心情縱情山水。而對恩師罷相,王維也作詩表達了他的痛惜,裏面有多少真情實感呢的,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壹言。
王維:大人妳走了,我也不想幹了,只想種田算了。妳倒是去呀,妳不但沒去,官還越當越順,不知道張九齡看到有何感想。
對妻子是深情是薄情,還是別有他情
王維30歲的時候,結發妻子死了,之後人生30年沒有再娶。無論古今中外,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很多人認為這是大詩人深情專壹的表現,比那些躺在壹個女人懷裏,卻寫著對另壹個女人思念的人好太多,是不是呢?
如果是,愛壹個人,三十年間為什麽壹首詩都沒有?詩人都是很敏銳的,尤其是大詩人,面對情感的時候,往往是壓抑不住的要表達,而王維竟然壹首都沒有。我們廣為傳誦用以表達愛情的《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卻是寫給友情的。
王維,到底愛不愛這個妻子呢?難說。但有壹點可以肯定的是,王維單身三十年不娶,與他向佛關系較大,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另壹樁隱情。
王維雖然沒有給妻子寫過壹首詩,卻給壹個叫裴迪的比他小20歲的小青年寫了幾十首,詩史上著名的詩集《輞川集》壹***40首,王維20首,裴迪20首,將輞川20景挨個和遍,兩人妳和我唱十幾年,同吃同住同宿,不由得又讓人產生“斷袖之癖”的聯想。詩佛真像他說的那樣“晚年唯好靜(寫這首詩時才40歲)”,又怎麽跟壹個秀才打得這麽火熱?譬如這首《贈裴迪》: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簡直情侶壹般。
這又是壹處矛盾,既想壹個人靜,又還是需要俗世的來往。
詩佛王維,究竟只是詩佛而已,詩歌之外的王維,現實中的王維,充滿了雜念和矛盾,壹點都不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