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普法教育的詩句

普法教育的詩句

《荀子 性惡論》——戰國時期 荀子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而合於道者也。

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為的。

迄今為止的人性,壹生下來就喜歡財利,順應這個,故而爭奪產生而辭讓就沒有了。

壹生下來就有憎恨,順應這個,故而殘害產生而忠信就沒有了。

壹生下來就有耳眼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順應這個,故而淫蕩混亂產生而禮儀法度就沒有了。

也就是說,放縱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欲,就壹定會出現爭奪,壹定會和違背名份擾亂法度的行為合流,而最終趨於暴亂。

所以壹定要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有辭讓,遵守禮法,而趨向於安定。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邪惡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為的。

故而,彎曲的木料,壹定要依靠整形器進行薰蒸、矯正然後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壹定要依靠磨礪然後才能鋒利。

迄今為止的人的本性邪惡,壹定要依靠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然後才能端正、要得到禮義的引導才能調服。

迄今為止,人沒有師長和法度,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儀,就會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

古代的聖王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的、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為人建立了禮義、制定法度。

用來強制整治人的性情而端正他,用來馴服人的性情而引導他,出發點都是為了追求社會安定而上合於天道啊!

今天的人,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知識、遵循禮義而成為君子。

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蕩、違反禮義則成為小人。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邪惡的也是明顯的,那些善良的方面也是人為的。

擴展資料:

關於普法教育的句子

1、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壹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2、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3、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4、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壹個民族文明的標誌。

5、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壹種信念,相信壹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百度百科——性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