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壹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
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壹丘壹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雁蕩山》文言文譯文: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壹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
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
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壹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壹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
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壹帶)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蕩)山。
(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壹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
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壹些山谷裏面。
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麽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裏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裏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巖石巍然挺立(在那裏)。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誌,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裏修築壹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蔔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作者簡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鐘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2. 文言文《遊雁蕩山記》的翻譯癸亥仲秋望前壹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
永、柳諸山,乃荒陬中壹丘壹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遊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壹相接焉。
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試譯如下:
癸亥年中秋節前壹日,去遊雁蕩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蕩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遊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蕩,則只能將雁蕩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蕩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壹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壹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壹遊”,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汙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遊者欣然而樂。但雁蕩山巖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壹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麽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實在難譯,僅得其大概.另有壹些細微之處恐也有硬傷.
另3、4二段大意網上某達人理解表述甚好,這裏的翻譯很大程度參考其文〈感覺雁蕩山〉。辭意皆美,貼網址於下
3. 雁蕩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
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壹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
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
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
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臯、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譯文
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壹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
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壹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
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壹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
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壹帶)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
沒有談到這(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圍的)壹些山谷裏面。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麽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裏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應當是被山谷裏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巖石巍然挺立(在那裏)。像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也)都(是)水流沖刷(而
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是)高聳的巖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裏的山峰峰頂卻又)恰好跟周圍山地壹樣高,(甚至這)許多山峰的頂部還低於周圍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裏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底部凹陷像神龕的巖石,也(就是)這壹類(情況)罷了,(它們和雁蕩山谷裏的許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現在的成臯、陜州以西的大溝谷裏高聳直立的土層往往高達百尺,高高地聳立著,也(可算是)形體齊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許多山峰,
只是這裏是黃土的,那裏是石質的罷了。(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裏),
從事理上說是不奇怪的。
4. 雁蕩山古文介紹長壹點雁蕩山古文介紹: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
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壹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
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5. 文言文 雁蕩奇秀的翻譯癸亥年中秋節前壹日,去遊雁蕩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
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蕩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遊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蕩,則只能將雁蕩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蕩的獨有之處有兩點。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壹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
這是因為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壹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壹遊”,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汙辱的原因。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遊者欣然而樂。但雁蕩山巖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
壹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知曉了這兩點,那麽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