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衡陽石鼓書院遊記衡陽石鼓書院旅遊攻略

衡陽石鼓書院遊記衡陽石鼓書院旅遊攻略

衡陽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境內,是壹座極具歷史韻味的書院,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探訪遊尋,至今保留了諸多先賢的文墨,下面給大家分享衡陽石鼓書院詳細遊記和攻略。

地址: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

石鼓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城北蒸湘二水合流處,海拔69米,面積約4000平方,山勢渾圓如鼓,四面憑虛,三面臨水,樹木蔥蘢,環境優美。石鼓書院始建於唐,鼎盛於宋,特別是北宋仁宗賜額後,位列“天下四大書院”。

書院前坪有廣場,其標誌性景物是壹長2.4米,寬1.8米的巨型石書,上刻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於公元1187年在此講學時所作的《石鼓書院記》。倡導以義理之學授徒,為石鼓書院歷代山長所踐履和師承,對中國古代書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開篇是這樣描述和贊譽的:“衡州石鼓山據蒸湘之會,江流環帶,最為壹郡佳處”。是為石鼓書院“三絕”之壹——“有書翻不動”。廣場左邊有壹株千年銀杏,古樸滄桑。

廣場右側是“將軍樓”,因衡陽“扼兩廣,鎖荊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陸要沖,易守難攻,古代諸多名將如諸葛亮、文天祥、曾國藩、彭玉麟等都曾設營屯兵於此。

右下沿江岸建有石鼓碑墻。它於2006年興建,總長99米,38塊石碑鐫刻著歷代詩詞歌賦,勾勒出書院歷朝的風采。

南宋詩人範成大的《石鼓山記》寫到:“天下有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衡陽八景賦》為明朝陳安所作。衡陽古八景:“雁峰煙雨實堪誇,石鼓江山錦繡華,花藥春溪龍現爪,嶽屏雪嶺鳥喧嘩,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試看東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蓮花。”石鼓有其三;《重修合江亭記》的作者陳沆是清代狀元,被魏源稱為“壹代文宗”。

嘉慶年間,曾吟下壹首十個‘壹’字的七絕:“壹帆壹槳壹漁舟,壹個漁翁壹釣鉤。壹俯壹仰壹場笑,壹江明月壹江秋”,換得船夫掉頭,傳為美談!

進入書院區域,首先映入眼簾的四角重檐攢尖頂仿清亭式建築是“禹碑亭”。匾額題字是湖南文史館館員、原長沙市書協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寶。這是石鼓書院第二絕:“有字認不得”。碑文***九行七十七字。為商周或以前的文字,無人破解。上有匾額,是明代三大才子之壹楊慎的譯文,但也只是個人見解。或說是鳥蟲篆或道家符_,大意為:禹奉舜囑,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南嶽得《金簡玉書》,從此改圍堵為疏通,這樣壹來,害人的禽獸蛟龍永遠奔逃。“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兩側楹聯:“蝌蚪成點畫,天地衍大文”,化用了清人胡景曾《禹碑亭》詩:“蝌蚪七十七,篆法流水紋。翳昔發河洛,天地衍大文”。書者是衡陽市著名書法家陳文質先生。

廊橋盡頭是書院山門。“石鼓書院”幾個大字是前任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墨寶。門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是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所書。

進山門,可見書院標誌——壹面高2.8米、直徑1.6米的大石鼓。這也是第三絕——“敲不響的鼓”。石鼓山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壹,以狀得名。南北朝北魏時期酈道元之《水經註》說:“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其二,以聲得名。晉零陵太守庾仲初《觀石鼓》詩:“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東晉羅含《湘中山水記》:“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聲聞數十裏,此鼓今無復聲”。《水經註》還有靈異記載:“臨承縣有石鼓,鼓高六尺,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後有盧龍大力士推鼓入潭的傳說,應是人民對和平的向往吧。

進山門左手邊是四間展廳,特別提到了石鼓書院生徒的壹個傑出代表:彭玉麟,清衡陽人,被曾國藩延攬,創湘軍水師,成為近代中國海軍創始人。因驍勇善戰,屢立軍功,被朝廷賜號“常勇巴圖魯”,滿語“英雄”、“勇士”的意思。官至兵部尚書,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同治中興”四大名臣。

彭玉麟文韜武略,才藝雙絕,尤其畫梅線條質樸,筆墨蒼渾,有壹股英雄氣,曾國藩稱之為“兵家梅花”。而這與壹段青梅竹馬的愛情有關。彭玉麟與外祖母養女王竹賓(梅姑),“少小相親意氣投”,但因輩份不宜,八字不合,被迫各自嫁娶。後梅姑因難產而逝,彭玉麟“傷心之人別有懷抱”,發誓以畫梅紀念她,“所做壹生不下萬本”,無愧“大清第壹情種”。央視當年來衡《尋寶》,彭玉麟《墨梅圖》榮膺“衡陽民間國寶”稱號。

彭玉麟還寫下了大量詠梅詩,號稱《梅花百韻》,其中“壹生知己是梅花”、“輸與梅花作丈夫”、“壹腔心事托梅花”等句早已成為詠梅佳句。彭玉麟的詩畫,既有借梅花高潔以自況,也寄托著對初戀情人的刻骨追思。

現在所見的石鼓書院,是復建的仿清乾隆形制古典建築,白墻黛瓦深色柱,莊重古樸而典雅。有山門、書舍、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等景觀。木料多選用印尼上等菠蘿格木,質地堅硬,紋路細密,防腐防蛀,千年不朽;構件均用傳統工藝榫卯對接而成。

“武侯祠”紀念的是“三國”軍事家諸葛亮。匾額是中央美院錢紹武教授所書。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後人尊稱“武侯”。《壹統誌》載:諸葛亮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駐軍臨蒸(衡陽)石鼓山將軍樓,督辦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軍賦。後人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慕其高風亮節,建祠於此。門聯“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系清代衡陽知縣範鶴年所撰,書者是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

左邊相對的是“李忠節公祠”。匾額由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書協前任主席何滿宗先生題寫。李芾,南宋衡州人,潭州(長沙)知府兼湖南安撫使。德_元年,率部抵禦元軍,血戰三月。除夕夜手書“盡忠”二字為誓,城破在即,端坐“熊湘閣”與全家老少以身殉國。明成化年間,人們在他殉難處和家鄉衡陽,建祠紀念。清同治年間彭玉麟為之題聯:“義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壹龕清供有梅花。”。

李芾左側的塑像是衡陽縣令穆演祖。南宋理宗景定元年,率數百將士搜集兵勇,與元軍抗戰七天七夜。組敢死隊,夜潛過江,鑿沈敵船,解衡州之危。

拾級而上,看到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至聖先師”孔子的紫銅塑像。

後面雕梁畫棟、氣勢磅礴的“大觀樓”,始建於明萬歷年末,它承擔了書院的兩大功能,樓下講學,樓上藏書。清同治年衡州知府李鎬撰聯:“坐對嶽雲開,權將小閣重樓當他廣廈;俯臨湘水去,卻喜漁歌橈唱_我書聲”。

壹樓展廳有石鼓七賢木刻像。李寬,唐隴西人,元和三年,在石鼓山上築廬讀書究學,是石鼓書院的雛形;韓愈,唐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永貞元年途徑衡陽,受邀,遊石鼓山,賦詩《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後吸引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為詠石鼓山的千古絕唱;李士真,李寬第七代後人。宋至道初進士。以私財在李寬讀書堂故址重建書院。其舉得到朝廷褒獎及敕額,為石鼓書院得以延續千年並揚名天下奠定了基礎;周敦頤,北宋哲學家。今湖南道縣人,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聯合國“世界文化名人”。在衡十二年,留下名篇《愛蓮說》;朱熹,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婺源人,寓建陽,集理學之大成者;張_,南宋理學家。四川綿竹人,遷衡州,官至右文殿修撰,湖湘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壹;黃_,朱熹婿,並被朱熹視為道統繼承人。

“朱張會講”於石鼓是宋書院文化、湖湘文化壹大盛事。現在講堂上擺放兩把太師椅,有紀念之意,邊柱楹聯寫道:“珠璣文字任流傳,昌黎首唱,石湖繼吟,霞客紀遊,姜齋感舊,佳節數從頭,太息前人俱往矣;錦繡江山煩指點,左挾岣嶁,右挹回雁,前連青草,後接朱陵,風光都在眼,喜看形勝更超然”。書寫者為衡陽市書協首主席朱大河先生。

往裏走是合江亭,為書院最早的景觀建築,唐貞觀年間,由衡州刺史齊映修建。匾額書寫者呂長申先生曾任國家博物館館長。兩側楹聯:“石鼓雙江水,昌黎壹首詩”,由時任湖南省文化廳紀檢組長、書法家宋軍先生所書。後面的對聯:“廣廈構眾才,報道蛟龍騰浪去;兩水夾明鏡,合信風月入亭來。”作者為曾任書院山長的清衡陽人祝詹溪。身置此處,無塵囂之聲,無汙濁之氣,使人別有壹番感受。

壹樓臨江回廊是石鼓書院觀景最佳處。左前方是蒸湘匯流處的來雁塔,對應城南的回雁峰,合“北雁南來,至此而回”之意,故衡陽別稱“雁城”。右前方,東岸有珠暉塔隱約,取意於南朝梁代吳均詩句“團團珠暉轉,__漢陰移”。清光緒年間風水學家說,湘水過來雁塔,耒水入註,其下兩岸無峻峰,為不讓流水散財,宜建塔以鎮水口。書院下面這片水域更因曾國藩、彭玉麟曾在此操練過湘軍水師,堪稱中國海軍“搖籃”。

極目遠眺,視野空靈遼闊,看湘江北去,或細波微瀾,或風高浪急。江岸、晴嵐、綠樹、紅花,浪拍山崖、風撫人面,令人遐想連篇。登高閣,吟名詩,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絕直奔洞庭。正所謂“石鼓南征,諸葛碑留芳草緣;大江東去,昌黎詩壓眾山青”,不愧為“湖南第壹聖地”。

二樓有木刻復制韓愈的千古名作《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故此又稱“綠凈閣”,整首詩氣勢磅礴,格調雋永,揮灑自如,深得張拭喜愛,曾親書刻碑,被世人嘆為“二絕”。

石鼓書院悠久的文化歷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吸引了歷代名賢彥士、文人墨客來此遊覽、講學、題詠。約4000平方米的山體上,從唐至清留下摩崖石刻20多處。

最珍貴的唐代石刻《西_》高95厘米,寬90厘米,字高34厘米,寬40厘米,端莊秀麗、飽滿有力。為貞觀進士,衡州刺史宇文炫所書,歷經1300多年依舊留存,堪稱石鼓書院“鎮院之寶”。

“眼底西_少,碑間北客多。雪山風日剝,歲月姓名訛。後有詩堪勒,傍無石可磨。可磨懸絕處,留勒中興歌”,這是南宋文人曾豐所作遊石鼓詩,將石鼓摩崖石刻和文化遺存描繪的非常神奇,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