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宣城李白的詩句 1. 關於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壹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壹潭湖水像壹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於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淒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渺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雲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壹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但也終於能夠隱於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裏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壹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壹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裏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壹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於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遊。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淒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2. 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壹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遊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並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壹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壹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 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壹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遊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並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壹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壹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4. 李白寫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中的名句
李白寫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中的名句是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譯文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壹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壹潭湖水像壹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鑒賞詩人臨風緬懷南齊的謝朓,心情復雜,但沒有人理解,也無人願理解,深刻的孤寂溢於言表。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詩人那寂寞的心情,讀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舊遊之地,此時他又重來這裏。壹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詩人相同的情感。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仿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很難有人能理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