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壹個清晨,與日出相約,
攀壹座山峰,與詩詞相會。
2018年4月26日,在本地地理遊學的路途之中,在藍天、碧波、暖風、巨石包裹下的混元石上,福駒班舉辦了壹場“激動人心”的詩詞大會。“激動人心”這個詞是壹個孩子在當天的遊學日記裏用的詞,她說這是她第壹次參加詩詞大會,很激動。的確,這是我們的第壹個詩詞大會,簡單但美好。
早飯後我們開始爬山。從山腳下可以看到獅子峰壹側的樣子,我們約好,登上峰頂就開始詩詞大會。
壹路攀登,汗流浹背,及至峰頂,首先看到的是壹個詩刻,“登獅子峰詩”,文為:“高峰危坐臨滄海,暮雨蕭騷冷似秋。潮落潮生天地老,月圓月缺古今愁。金丹負我何時就,碧海娛人可暫留。誰識遠遊輕舉意,請從漁子買扁舟。”此詩為明朝進士藍田所作,藍田是咱即墨人,孩子們之前就聽過他的故事,在即墨古城尋找過他的牌坊。
繞過這頭石獅巨大的嘴巴,登到最高點,才真正體會到詩中的“高峰危坐臨滄海”。再回頭,又在獅背上又發現壹首詩刻,“獅峰觀日出”。詩為:“東方曙色漸相侵,棲鳥驚飛聲滿林。霞彩千條天簇綿,洪濤萬裏湧熔金。魚龍變化神工力,山水奇觀客子心。料得塵世應未覺,眾生大夢尚沈沈”。早晨5點鐘我們剛在海邊看了絕美的日出,此刻遇到這首詩眼前立刻出現壹幅壯美的景色。妳看,太陽從雲層裏慢慢出來時的樣子不就是“東方曙色漸相侵”嘛;太陽在海邊上造的那條霞光的橋慢慢沈在海裏的樣子不就是“霞彩千條天簇綿,洪濤萬裏湧熔金”嘛;我們5點便悄悄出發到海邊,那時候正是“眾生大夢尚沈沈”呀。這詩簡直太神奇太應景。壹首詩,寥寥數字,所表達出來的景色之壯美,情感之豐富,多麽的不同。孩子們紛紛拿出遊學記錄本抄起了這首詩。
帶著故事,尋著詩刻登山的感覺別有壹番滋味,相信孩子們也能體會。
這時有孩子抗議了:“這個峰頂有點窄,我們設計的出場方式施展不開,可不可以到下面混元石上開詩詞大會呢?”好吧,其實我也擔心這的陡峭沒辦法讓此次詩詞大會的擂主順利領取獎勵呢。
繞壹個圈來到旁邊巨大的混元石上,壹首《竹枝詞》召集歌,我們的詩詞大會便正是開始了。沒有巨大的舞臺,沒有百人團,也沒有蒙曼和康震,但我們有天,有地,有山,有海,有清風綠松,有保駕護航、能文能武的兩位爸爸,有統領隊伍、思緒周密王老師,更有做了充分準備的19個小選手。
五個小組抽簽決定出場順序。然後在題庫裏抽題回答。五個簽分別是“春風花草香”五個字。就這樣“嬌鶯”“春風”“碧波”“迎春”“詩意”五個小組分別登場。這個環節出乎我的意料。五個小組答題結束,出現了4個滿分,居然分不出名次。於是進入復賽的搶答。壹組是“請接下句詩”的題型,壹組是“點字成詩”的題型,壹組是“看圖說詩”的題型。題目壹讀完,瞬間就舉起幾只小手,幸好有火眼金睛的三位裁判分得出最先舉手的小組。雖然大家都會,但這是搶答題,沒辦法啦。就這樣,產生了此次詩詞大會的擂主-“碧波組”。
擂主之壹的帆悄悄跟我說“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們組會成為擂主。”好吧,事情開始之前是沒有人知道結果的。既然是擂主就來領取擂主獎勵吧!四個擂主得到最高獎勵--高山飛車。嗯,高山有了,飛車在哪呢?沒壹會,其他四個小組的孩子把四個擂主拋到了空中,落下又拋起。那個有點羞澀的小男生站在後面念叨說:“我不拋我不拋。”被我壹把拖過來,又被兩個小娃抱起腿,壹下子拋了起來,大家壹起哈哈大笑。這種飛車可不是壹般人能坐得上的。
接下來頒發團體獎勵。由於大家的齊心協力,由於嘉賓們的精彩點評,由於參賽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鼓勵和包容,我們的第壹次詩詞大會非常圓滿,所以每個參賽選手得到壹顆草莓夾心巧克力。在家裏什麽都不缺,在外面什麽都是好,我帶的壹包裹了糖的姜片都成了搶手貨,別說巧克力了。甜蜜的食物總是讓人獲得幸福感。
時間差不多壹個小時,天氣也越來越熱,我擔心著孩子們別缺了水,打算宣布詩詞大會圓滿結束了。沒想到喝完了水的娃們非要接著玩飛花令。其實飛花令是我特意省掉的壹個環節。原本的設計是復賽淘汰賽,晉級者通過飛花令產生擂主。但感覺比賽時間已經很久,天氣又熱,於是打算在復賽中結束。沒想到孩子念念不忘著飛花令。於是,賽後賽又開始了。還是小組作戰。先飛“春”字,再飛“山”字,換個陰涼地方又飛了“花”字。孩子們的詩詞量真的驚訝到我了。壹輪又壹輪,我們學過的所有詩詞都被壹壹找了出來,沒有學過的詩句也出現在飛花令中。於是又產生了“春”字令的擂主,“山”字令的擂主,“花”字令的擂主。橙爸說,壹看就是做了充足準備啊,衡爸說,有些我也不會呀。不得不說,我也不會啊。孩子們有壹天壹定是會超過老師的,但也沒想到這麽快啊。被後浪拍在沙灘上的感覺又欣慰又尷尬。王老師感嘆了好幾次,說絕沒有想到詩詞大會這麽成功,孩子們的表現太好了。
我當然也沒想到的。這成功不是形容詩詞大會,而是形容孩子們的表現。出題時反復篩選了很多次,太簡答了就無趣了,太難了又會打擊到孩子的信心,傷害到他們對詩詞的親近之心。去年期末考試以後可是有不少孩子考蔫了。最後,從壹到四年級學過的詩詞裏選擇了15道題作為初賽題,又選了6道題作為復賽題。這21道題,只有壹道題答錯。
第壹次做這樣的嘗試,不知能做到什麽程度,遊學途中,又不能夠帶許多的道具,就這樣簡單甚至簡陋地開始了,但孩子們是知足並享受的,且交回了壹份令人意外的答卷。這個開始我很滿意,已經在期待第二次、第三次......必須要給他們更多挑戰啦。
既然是詩詞大會,自會有規則,有評分,有最後的擂主選拔,但更重要的是詩詞本身。壹起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的過程,壹起準備,相互配合的默契。還有幾件小事讓我感動。
兩周之前宣布要做詩詞大會。有孩子跑來問我,會不會出這種題目,可不可以出那種題目,飛花令飛沒學過的算嗎?幹脆,讓孩子參與到出題過程中吧。兩周以後,孩子們寫了十幾道題給我。有挖空心思在詩詞裏藏錯別字的,有絞盡腦汁出特別難得點字成詩的,有畫圖讓猜詩的,有填字的,有填作者的。我挑了壹些放在了題庫裏,看哪個小組抽到了。
第壹個出場的小組是“嬌鶯”組。四個小選手不慌不忙,吟著壹首《江畔獨步尋花》便出場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大家好,我們是嬌鶯組。”四只嬌鶯閃亮出場,答題也很閃亮,拿到滿分。在後面的“飛花令”環節,表現也很亮眼。尤其讓我驚訝的是其中兩個小慢慢,看得出做了很多準備,不論是答題還是飛花令都為小組貢獻了許多詩詞。兩周以前,我讓20個孩子抽簽分組,與兩個小慢慢抽到壹組的孩子明顯不愉快,磨蹭了很久才在小組裏簽下自己的名字。這次比賽中我看到了這四個人令人愉快的合作。多才多藝的宜設計的出場方式取得小組成員的贊美,出場時扮演花心的軒每次接到飛花令都興奮地跳起來,還有行軍途中都帶著詩詞做準備的欣,更有才思敏捷堪稱詩庫的橙。四個人佳句頻出,雖然沒有成為飛花令的擂主,卻不甘心的要求再次挑戰擂主。
最後成為擂主之壹的小男生兩周之前抽簽時為難地問我:“能不能不參賽呢?當觀眾好不好。”看來是有點壓力。這也是為什麽讓孩子們以小組方式參賽的壹個原因。這個男生大概沒想到自己的小組會成為擂主吧。接下來的飛花令中,這個小組表現也是不凡。飛花令結束以後,幾個隊友對他說:“妳太厲害了,每次都在關鍵時刻說出壹句詩。”看他這表情,幸好沒只當觀眾吧。
在我們的詩詞大會舉辦的過程中,來來回回過去了幾波登山的遊客,有時駐足觀看,孩子們卻能不受影響,尤其是答題的小選手,眼睛緊盯主持人,這叫壹個心無旁騖。
--------------------------------------------------
回頭看最初,做本學期計劃時心裏便有個想法,在學期過半時要對所學詩詞做壹個復習。但以什麽方式呢?恐怕考試不是最能幫到孩子的方式。偶爾聽孩子在班裏討論詩詞大會,對選手充滿崇拜。我突然來了靈感,何不來壹場福駒詩詞大會?
這些孩子從壹年級開始學習“字”,從故事和圖畫開始,從甲骨文到小篆再到今天的楷書。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漢字圖畫和故事中慢慢長大,如今已是四年級的模樣。文字成為他們最稱手的工具。遊學途中的晨讀、故事分享、成語接龍、遊學日記都是文字帶給孩子們的美。然而文字這條根上還開出了壹朵絕美的花,這花歷經千年越加璀璨。那就是詩詞。壹首詩詞,寥寥數字,就是壹幅畫,壹個故事,壹個靈魂,壹個朝代。如果僅僅是背壹背,寫壹寫,那絕對不起這麽美的詩詞。
壹首詩詞還是壹首歌。我們的孩子從最初就是以吟誦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不需譜曲就能吟,詩詞把音韻之美帶給了孩子。不需過多解釋,美就美在這隱約之美,格律之趣,音韻之悠。以吟誦的方式學習古詩詞比單純地讀和背更勝壹籌,因為詩詞原本就是詩人在吟詠之中被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詩詞大會會更棒吧。
接下來我和王老師壹拍即合,決定實施。但是到底以什麽形式來舉辦呢?我們要達到什麽目的呢? 這還得回到教學目標上去考慮了。四年級更多的還是感受、積累、記憶,還有很重要的壹點就是親近、喜愛。現在看來,這教學目標算是完成了。
附贈小福利,飛花令中的“春”字詩:?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最是壹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日出江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