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臉姐
西雙版納,最初對她的記憶僅限於小學課本上的“美麗的西雙版納”這篇文章。
文中描寫了美麗的傣族姑娘在河邊用米洗長發;
高大的樹木偶爾落下壹些果實;
野生大象出沒於蝴蝶飛舞的森林...
我帶著對西雙版納的所有期待來到這片熱帶雨林。
張曼村是此行最大的收獲。
傣語“張曼”的意思是大象村。這是有著500多年歷史的阿呆村。它位於景洪市猛養鎮。這裏的村民過著簡單而古樸的生活,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傣族文化。
在傣族村寨,每家每戶都住在木制的吊腳樓裏。
壹樓架空,方柱支撐,防止蛇蟲纏繞。二樓是戴家人居住的房間,通常不允許客人進入二樓的臥室。
每家門前都有各種各樣的花,樹上有各種各樣的水果:葡萄柚、楊桃、香蕉和大棗...
我最喜歡的是這種馬纓丹花。起初,我對它逐漸變化的外表感到困惑,但後來我意識到它不是壹朵聰明的花。
它的顏色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所以花序外圍的花和中心的花是不壹樣的,也叫變色草或五色繡球。它的果實和莖葉有毒,動物基本不吃。由於強烈的排他性,周圍總是找不到其他能長得好的植物。
我在這個路口自拍的。當我戴著耳環的時候,壹個叔叔走過。他壹直用壹種新奇的方式盯著那對紅色的大耳環。我羞澀地笑了。他說了壹句我聽不懂的話,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在這裏,沒有小攤販強迫妳強行消費,只有戴家善意的笑臉在路上。
進傣寨玩,大家都很驚訝我是壹個人來的。
在某個路口,偶爾能看到傣族姑娘的背影。
他們會去山裏采摘各種野生食物,比如山黃瓜(第壹次見到像西葫蘆那麽粗的黃瓜)、山螃蟹(山裏有螃蟹,它們生活在小溪裏)。
壹個阿姨在做飯。我聞到了米飯的味道,跑過去問能不能和他們壹起吃飯。我姑姑同意了,當晚我就住在他們家。
傣族人愛喝酒。喝了壹杯米酒,臉就紅了。
和戴大哥喝酒的時候,他們壹直喊著“水,水,水!”這意味著幹杯。
在聊天中,我了解到傣族分為三個分支:水岱、漢傣和花腰傣。與漢族不同的是,傣族男孩的姓氏壹般為道、顏。女生壹般都姓余,姓易。
在張曼村,傣族人用扇貝刻經書,用樹皮造紙,用奇花異草表達愛意,慢慢地做陶器,做象腳鼓,打傣拳,掌哈,傣錦,傣,編竹籃,鉤漁網...這是傣族最原始的生活,包含了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個吊腳樓下都有壹個開放式的體驗和展示空間,讓旅行者壹邊觀看,壹邊參與制作過程。
可以說,走進張曼就像走進了壹個活生生的“傣族文化博物館”。
割膠的膠農淩晨兩點割。早上八點,壹碗膠從每棵樹上流出。這種膠水被購買並加工成汽車輪胎、鞋底和口香糖。
壹個人旅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安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比如造紙。
簡介:傣族手工造紙原料為構樹皮,造紙工藝完整保留了造紙初期的“浸泡、蒸發、搗碎、倒紙、曬紙”五步工藝和11工藝。
由於造紙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品,制造的紙纖維韌性好、耐用、耐腐蝕、防蛀。它們除了用於南傳上部的佛寺臨摹外,還廣泛用於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包裝普洱茶)。
我摘了壹個小花籃,準備把它們嵌入我的論文中。
不要世俗,不要世俗,不要爭執,不要爭鬥,不要吵鬧,固執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求亂世裏的壹躍鳳凰,只要求內心片刻的安寧。
走的時候,壹個繡花的阿姨追出來給了我壹個粉色的香囊,還跟我說了幾句話。雖然我聽不懂她蹩腳的標準普通話,但我還是感激地擁抱了她壹下。
雨後的傣族村寨更美了。馬路上的水映襯著深藍色的天空,寬闊的馬路兩旁是被雨水沖刷得幹幹凈凈的樹木和傣族建築。
匆匆忙忙趕公交,沒時間拍太多照片,只好全留在腦子裏。
這是回家的路。有壹天,我會再次拜訪妳,美麗的張曼村。
成熟的景點總是門票貴。我想找到最原始的西雙版納,所以我去了張曼村,它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交通:從版納客運站乘車到猛養鎮,再坐小三輪車到張曼村。往返票價約60元/人。(版納* * *有版納、景洪、南站三個客運站。不要出錯。)
門票:10元/人。村裏各種體驗項目10元左右,還有免費的村民表演,比如張哈。人多的時候會組織篝火晚會。(真的超值!比那些大景點有趣多了!)
住宿:可以問問村民能不能提供住宿。視住宿條件而定,30~60元/人/晚左右。晚上路燈少,不要隨意出門,在家喝酒就好!)
飯菜:村裏也有餐館。妳可以在餐館點特別的飯菜。也可以在村民家裏做壹頓飯(飯約10元/人/餐,看吃什麽!)
在張曼村,蓮姐還嘗試了“慢輪陶藝”。她拿到這塊泥的時候,真的無從下手~
猜猜下面哪張照片是臉姐的作品!
這是壹個有態度就能飛的姑娘。
愛旅遊,愛攝影,愛音樂,愛寫作。
我有酒和故事。
妳就是我所需要的。
來和我壹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