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李約)?
詩詞原文?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哲理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壹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