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桃花源記》壹文,常用來形容壹個人突然悟出自己內心的道理時“豁然開朗”這個成語,壹個人處於環境優美、生活幸福的理想世界時“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壹個人對外界情況壹無所知時“與世隔絕”這個成語,壹個人受到冷落時“無人問津”這個成語。
2.讀下面的每壹句都會讓妳想起壹句名言。根據妳的理解,選擇兩個句子,填在橫線上。(2分)
陶淵明的菊花暖幽遠峰;李白的悲傷匯成滔滔江水;杜甫的誌向,丈量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得像風中的黃花;蘇擦了擦她那有力的弓,夢想著把天上的星星射下來。
1
2
3.桃花源中的“豁然開朗”壹詞,在意境上類似陸遊《遊山西莊》中的壹句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4.陸遊《遊山村》中,村民在笛鼓中來來往往迎神祈福的詩句是:笛鼓隨春社,衣裝古樸。
5.寫桃花林自然環境的句子是:巖中百步,無雜樹,草香花彩。
6.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的那句話是:土地平坦寬敞,房子就像它壹樣,還有肥沃的田地和美麗的桑竹池。
7.寫老人和孩子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毛耷拉著,自得其樂。
8.描述武陵人突然遇見桃花林的原因的句子是:沿著小溪走,忘記了路的距離。
9、至少寫三個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10,寫桃花源社會風俗的句子是:樓群往來,雞犬相聞,其中種著莊稼,男男女女打扮得像陌生人。
11,《桃花源記》中“隔絕”的原句是:我與外人隔絕。
二、閱讀:
(壹)第壹段:
1,這段話選自《桃花源記》正文,原文為《桃花源詩》序言。作者陶淵明,東晉人,以文筆明快著稱,後人稱精傑先生。和他有關的壹個故事是:不要為了五鬥米而彎腰。這篇論文虛構了壹個與黑暗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本文以漁夫出入桃源為線索,從發現桃源到遊覽桃源再到離開桃源的時間順序,貫穿了壹條層次分明的線,但並不直白,而是曲折而引人入勝。
2.回答原文中的問題:(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
(2)漁民遇見桃花林的原因是:
3.在劇情發展上屬於正文的哪壹部分:故事的開頭。
4.這壹段寫了什麽?講的是漁夫釣魚時意外發現了桃花林。
5.作者寫這篇景物描寫的目的是:這篇景物描寫有些神秘,暗示將有壹個“仙境”,豐富了漁夫進入桃花源的氣氛,為桃花源的美景做了鋪墊。
6.翻譯:(1)草很好吃,英語很豐富多彩;
(2)想往前走,就會想窮:
②第二段:
1,附原答案:
(1)寫桃花源自然風光的句子:土地平坦寬敞,房舍如夢,有良田,有桑竹美池;
(2)在桃花源裏寫壹句社會風俗平和的話:樓內交通,雞犬相聞;
(3)寫壹句桃花源人的精神面貌:黃毛垂發,自得其樂。
2.《舍舟》中“舍”的音為shě,意為放棄、舍棄;詞性:動詞;
《房子如夢》中“她”的音是shè,是房子的意思;詞性:名詞。
3.這壹段還在用的壹個成語是豁然開朗,意思是豁然開朗。現在用來形容開明、善解人意。
4.“黃毛”指的是老人,“哭泣”指的是孩子。這裏用的修辭是借代。
5.從《豁然開朗》可以想到陸遊的壹句詩,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我們可以從《黃毛垂下自得其樂》中聯想到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壹句話:那些彎著頭,不停來回走的人。
6.文中的“壹開始很窄,只通向人”有什麽作用:設個懸念。
7、翻譯:熙熙攘攘的交通,雞犬相聞:
(3)第三自然段
1.本文中表示相同意思的兩個範圍副詞是:知情和鹹。
2.原文回答:
(1)桃花源人看到漁夫後的表情是:看到漁夫就是壹大驚喜;
(2)桃花源人自述經歷的那句話是:自從雲祖師躲避秦之亂,領著妻子到了這絕境,再也沒有回來。
3.漁夫對桃花源裏的人說了什麽?桃園人慨嘆的原因有哪些?為什麽說“別人人道還不夠”?
答:漁夫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人聽後感嘆,桃源之外的世界是如此的動蕩和黑暗,桃源之外的人壹直過著痛苦的生活。桃花源裏的人得知外面的情況後擔心被政府發現,於是提醒漁夫“外人道不足”。
4.用自己的話概括壹下這壹段的大意:寫的是漁民在桃園人家的來訪和辭職。
5.“於”在這裏的意思是:告訴,詞性是動詞,音是yù。
6.文章中“乃大經”的作用是什麽?寫出桃源人給陌生人的驚喜,展現桃源的漫長與世隔絕。
7.翻譯:(1)要回家,擺好酒殺雞當飯吃:
其余的人都回家去了,他們都吃了喝了:
8.寫壹個出現在本段中的通用詞並解釋它:邀請,它的意思是邀請。
9.「把老婆引向這種絕境」的原因是什麽?(原文回答)先人避秦時,天下大亂。
⑷第四和第五段:
1,這壹段的壹個通用詞是編年史,常識,意思是:標記。
2.這篇文章的壹個成語是:豁然開朗;由這篇文章衍生出的壹個成語是世外桃源,意思是: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這兩段屬於故事中的結尾和尾聲。
4.文章中的“太守就是派人跟他走,找他要的東西”的作用就是設置壹個懸念。
5.作者寫劉子驥參觀桃園不成功的目的是什麽?讓人覺得桃源是個看似虛無的地方,又似真又似幻,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談談妳對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理解:
答:作者虛構的天堂與作者生活的現實社會形成對比。這裏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社會平等,人民安寧幸福,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世界。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只能是天方夜譚。當然,這種理想境界只是小農經濟下理想化的農村生活,但我們不應該苛責古人。
7.翻譯:(1)助道,處處立誌:
(2)之後,沒人關心:
8.寫出下列詩歌的第壹句和第二句:
(1)當妳問何俊能兒的時候,妳的內心遠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2)采菊東籬下,可以看到南山。
(3)晨星管廢穢,戴嶽鋤背。
(4)春蠶收絲,秋熟不征稅。
9、“三”組詞意思相同但用詞不同:
放棄——放棄這條船:她把它放在壹邊;房子像房子。
尋找——尋找妳想要的:尋找;病終:快了。
無處不在的知之:動詞,作標記;尋找目標:名詞,標記。
10古今不同義的“八”字:
好吃——古意:明麗。
含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意:交錯。
現代含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事業的總稱。
老婆——古義:老婆孩子。
現代意義:特指男人的配偶。
絕望——古意:與世隔絕。
今天的意思:無路可走。
不管——古意:不說,更不說。
現代意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但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含義:不足,不滿意。
所以——古意:像這樣。
意思:就是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現代意義: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