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民間花燈歌舞的花燈戲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壹種戲曲藝術形式。
花燈戲是貴州和雲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花燈戲表演時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
各地花燈戲特點
1、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於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各地名稱有所不同,黔北、黔西壹帶叫“燈夾戲”,獨山壹帶叫“臺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
其中獨山花燈戲有壹百四十多種演出劇目,包括《金鈴記》、《蟒蛇記》等85種早期條綱戲劇目,《鍘美案》等27種移植劇目和《七妹與蛇郎》等27種新創劇目。
2、雲南花燈戲有昆明花燈戲、玉溪花燈戲和姚安花燈戲三大支系,此外的小支派名目極其繁多,文山、曲靖、楚雄、彌渡、羅平、元謀、祿豐、建水、蒙自等地都有自己的花燈戲。
雲南花燈戲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來受滇戲等劇種影響,出現了情節較為曲折復雜的劇目,同時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形成了花燈戲新調。
雲南花燈戲最繁榮的時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此時不僅湧現了史寶鳳、熊介臣、袁留安等眾多著名的花燈戲演員,還出現了《探幹妹》、《鬧渡》、《劉成看菜》、《三訪親》等壹批享譽雲南戲曲舞臺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