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身體的調養重在“養生”二字。具體怎麽“養生”?《黃帝內經》明確提出:“生而不殺,予而不取,賞而不罰”,“生而有誌”。在這裏,“因誌而生”是指在春天,人們應該順應陽升萬物之始的特點,順應大自然生機勃勃的契機,使自己的意誌和興趣得以萌發,心胸得以開闊,心情得以更加樂觀。
夏天的疾病在於春天的疾病。如前所述,如果春天不能供應夏天的氣,就會在夏天引發疾病。同樣的道理,如果妳在春天生病了,那麽疾病大多來自於冬天沒有堅持精氣,沒有在冬天儲存精氣來供應春天生發所需要的身體能量。了解了春夏秋冬的養生之道,大家不難發現,這些養生之道就像壹個“救生圈”,可以說是與生命的衛士環環相扣,形成了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形通道。
隨著冬春季節的變化,陰陽之氣類似太極圖,冬極寒春暖,陰滿楊龍。此時人體的陽氣在入冬後開始“蘇醒”,形成向上向外的噴發,那些處於半休眠狀態的身體機能開始活躍起來,陽氣向外宣告。冬天因為氣溫低,身體比較僵硬,這可能就是為什麽人們在勸導那些積極分子的時候經常說“冷靜”,因為冷,安靜。
春天是許多詩人贊美的季節。小時候,我學過孟浩然的詩“我在這春光明媚的早晨醒來,四周都是鳥鳴”;還有杜甫的“纏綿蝶舞不時,嬌鶯剛啼”;更有甚者,白居易對看似低調的春天贊不絕口,“人間四月天。”是的,到了四月,壹切都沒了。那是不是意味著春天和三月什麽都沒有了?春天包括三月的六個節氣。我們在享受“好雨知時節”的喜悅的同時,往往忘記了“但現在我還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不知折了多少朵花”對我們健康的溫柔提醒,甚至忘記了“二月春風如剪刀”的警示。剪刀不僅能剪出柳條和薄葉,也可能剪出健康。
春天是壹個多風的季節,風是壹把健康的雙刃劍,幫助我們促進散熱和空氣流通,讓我們在空氣流動中時刻享受“流水不腐”般的清新;另壹方面,春季氣候多變,氣溫高。當人感到溫暖時,血液趨向體表,當風速大,人感到寒冷時,血液像躲避轟炸壹樣流回內臟。在這種來回的“奔波”中,氣血流動的波動自然增大。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他們總覺得寒冬已經過去,春天不在話下。只是等著“與牛同行”往往事與願違。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自然加熱不平衡,就形成了來去匆匆的風。可以說,風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兩張“臉”,要麽是綠葉的“使者”,要麽是落葉的“屠夫”。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賊風”。為什麽叫“賊風”?妳偷了什麽?妳偷了什麽?簡單來說,利用虛境叫作惡,偷盜中和叫做賊。這也是蘇文古代天真理論中“假惡偷風有時避”的道理。所以,面對來勢洶洶的歪風邪氣,最好有壹個“惹不起,能躲”的規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