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關於文化傳承的詩句 1.關於傳承 詩句
1.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樹後人涼。
2.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3. 相依為命苦亦甜,傳世詩書光華中。
4. 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為之而寒於水。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
5.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7.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8.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9.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11.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1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句子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5、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
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譯文: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新年送走了舊年。人們正喝著屠蘇酒,春風撲面而來。
北宋王安石《元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家家戶戶都貼上新桃符取下了舊桃符。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壹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壹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譯文:去年元宵夜之時,花市上燈光明亮如同白晝。佳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後。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今年元宵夜之時,月光與燈光明亮依舊。可是卻見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淚打濕了春衫的衣袖。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譯文:我獨自壹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壹人。
4.論語中多運用詩經中的詩句揭示了怎樣的文化傳統
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繼承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論語中引用詩經的例子。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選自《學而》,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終於可以和妳討論詩經啦.
2.2子曰:“《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選自《為政》,意思是,用壹句話概括詩經,就是不虛假.詩經是原始的、純粹的、質樸的、真正的想唱就唱.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9.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16.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壹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這篇比較有意思,伯魚就是孔鯉,孔子的兒子.
17.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7.1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5.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承
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壹,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並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壹首政治抒情詩,也是壹首浪漫主義的傑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十壹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於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壹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壹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誌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後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5.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杜甫有“詩聖”之稱,其詩沈郁頓挫,有“詩史”之稱,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白居易是唐朝的又壹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復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6.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傑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壹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用壹曲,套數則合壹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壹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十曲,沒有定數限制。每壹套數都以第壹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6.誰有關於《詩經》的文化精神的資料
作為中國第壹部詩集,《詩經》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包含著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
可以這樣說,《詩經》中的305篇作品,交織成壹幅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從多個方面展現殷周社會歷史的立體畫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潛含著無數的可以發揚的文化內容。
因此對於《詩經》,我們不僅僅需要從題材上的大體分類中去認識其偉大,而且更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從這方面講,它的意義也是無限的,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略作概括。
壹、植根於農業生產的鄉士情蘊 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農業發展,壹方面使中國人很早就擺脫了依賴自然采集和漁獵的謀生方式,有了更為可靠的食物來源,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另壹方面也改變了因采集和漁獵不得不經常遷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於周邊民族的定居農耕文化。
從而也很早就培養了中國人那種植根於農業生產的安土重遷、勤勞守成的濃重的鄉土情蘊。 《詩經》是具有濃重的鄉土之情的藝術。
且不說十五《國風》散發著濃郁的各地鄉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頌》的抒情詩中,也莫不沈潛著植根於農業文化的深深情蘊。這不僅僅表現為周人對農事的關心,對農神的崇拜和農事詩的創作,而且表現為體現在《詩經》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戀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同心理。
農業生產培養了周人安土重遷的文化品格,反過來,對農業生產的破壞,由於戰爭、徭役等造成的遠離故土家園,也就成了詩人最痛苦的事件。翻開《詩經》,我們感受最為深刻的內容之壹,就是《國風》和《小雅》中那種濃濃的相思懷歸之情,如《擊鼓》、《揚之水》、《匪風》、《東山》、《破斧》、《出車》、《卷耳》、《汝墳》、《草蟲》等等。
如此眾多的作品,盡管各有其獨特的藝術表達和情感抒發的不同情境,卻又***同指著眷戀故土家園的鄉思之情,這不能不說是農業文明所培養起來的特殊民族情感。《詩經》是植根於中國農業文明的藝術,農業社會塑了中國人的農業文化心態。
從壹定意義上說,《詩經》就是我國壹部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業文化精神的詩集。這不獨表現為在思想情感上濃厚的鄉土情蘊,還表現在創作態度、表現方式、寫作目的、審美觀念等各個方面。
所有這些得到農業社會集體文化心理的普遍認同,從而成為創作與鑒賞的審美規範,並構成傳統詩歌農業文化形態的基本特征,在《詩經》中,我們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證。正是這些,使《詩經》不但在作品題材內容上,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為後世中國詩歌創作的楷模與典範,成為中國人讀來最親切因而也最喜愛的作品。
二、以為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來是文化的主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都是人的創造,文學作品豐富的內容以人為中心得以表現,應該是世界各民族文學的基本表征。因此,人在世間的壹切活動,都是壹種神意的安排,古希臘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據說是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記》,是以歌詠氏族部落和過去歷史事實為基礎的。
“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在古希臘,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認為上帝和眾神永遠控制著人類的生活與命運,並且以這種觀念和情感進行藝術創作,是古代西方文學的重要特征。
可是,在中國文化中,卻沒有壹個像西文基督教那樣創造了宇宙和人類,而且壹直幹預並指導人類生活的“上帝”。中國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對人的主宰只能以壹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出現,而不是有意誌的神發號施令,人的命運主要由人自己來把握。
中國古代文化中也有壹種所謂“天命”的東西,但是這種“天命”只是人自身的善惡之行的必然結果。人的命運,或者是國家的命運靠人自身來爭取,正因為具有這種面對人類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國文化才真稱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國文學才真正稱得上是人的文學而不是神的文學。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第壹部詩集,表現出鮮明的以人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這裏我們看不到眾神的足跡,也看不到神對人事的判決和預言。
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這使中國人很早就擺脫了原始社會的巫術宗教觀念,也使詩這種文學體裁很早就從巫術宗教中脫離出來。所以在《詩經》中,除了頌詩這種“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總數近十分之九的雅詩和風詩中,幾乎很少帶有宗教巫術觀念的詩作。
其實,即使是在《周頌》這樣的祭祀詩中,面對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並不把自身的壹切托付於神,更重要的意義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業,表達自己要“不懈於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國家長治久安的想法。這裏沒有像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存在的場所,他們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並決定自己的生活,在這裏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是詩歌的全部內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
他們是那樣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愉快地表現著自己,並且以自已的創作實踐,把“文學是人學”這壹在西方近代社會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題,早在2500多年前的時代就給予了充分的表現,並且奠定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