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辛棄疾詩歌《金戈馬鐵》

辛棄疾詩歌《金戈馬鐵》

出自南宋詩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

古往今來,英雄找不到孫仲謀。亭臺樓閣歌舞臺,風吹雨打總會把浪漫情懷吹走。夕陽照在長滿草樹的草原上,人們說這裏曾是劉裕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率領北伐,收復失地多麽有力啊!

然而,劉王壹龍的兒子劉莉壹龍大獲成功,火速北伐,卻反而讓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飛,退回長江北岸,遭受對手的沈重打擊。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還記得揚州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回頭壹看,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誰會問,廉頗老了,胃口還好嗎?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寫於凱西元年(1205)。當時韓侜舟正在準備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前年被任命為浙東使節。今年春初,他奉命知鎮江府,離開鎮江重點防守之地京口(今江蘇鎮江)。表面上看,朝廷似乎很重視他,實際上只是拿他的招牌當號召。辛棄疾上臺後,壹方面積極安排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壹方面,他又清醒地意識到政治鬥爭的險惡和自己的艱難處境,深感難以有所作為。在緊鑼密鼓的北伐中,他當然可以喚起自己恢復中原的遠大誌向,但又擔心韓侜舟輕敵的侵略態度。這種自我成熟、深思熟慮的情感矛盾與復雜的心理狀態交織在壹起,在這部短小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並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被後人推為佳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取決於作品深刻的思想內容,但同時由於它代表了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當;通過壹系列典故,豐富了作品形象,深化了作品主題。

這首詩的題目是《京口顧北亭懷古》。京口是三國武帝孫權建立的重鎮,曾是都城。這裏也是南朝宋武帝武帝成長的地方。面對壯麗的景色,緬懷歷史上的英雄,正是辛棄疾這樣的英雄以題中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落地,詞由此而成。

孫權在長江以東以區區壹地與曹魏作戰,擴張疆域,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星辰變了,滄桑變了,戲臺和亭臺消失了,但他的英雄業績卻與千古山河相融。劉裕從小在貧窮和軟弱中長大。以京口為根據地,平定內亂,取代東晉政權。他兩次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國土。這些催人奮進的史實,用三句話形象地概括就是:“想起當年,我如猛虎吞萬裏。”這位英雄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夕陽草樹,尋常小巷”,他故居的傳奇遺跡,也能引起人們的贊嘆。在這裏,作者是在思考過去,寫的是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孫權還是劉裕,都是從百戰百勝開始傳承,建立了中國的東南。這與南宋統治者的懦弱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江左過著平靜的生活,忍氣吞聲。

如果說《詞》第壹部通過古意表達今天的感受,還是比較有啟示性的話,那麽在接下來的壹部中,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受,就更加深刻和隱晦了。

這個單詞接下來的12個句子有三個意思。山峰和彎道變得越來越深。詞中組織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洶湧的血管,詩人的思想感情交融在壹起,造成了作品沈郁頓挫的風格和深邃廣闊的意境。

“袁家曹操”三句以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了歷史教訓。這是壹樓。

歷史上說,南朝的宋文帝和劉義隆“自執政以來,就有恢復河南的野心”(見《子·同治·宋健紀》)。他三次北伐都失敗了,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的最後壹次,失敗的更慘。用兵前,他聽了彭城太守王和陳的北伐計劃,十分興奮,說:“文和陳說,人有封狼於宅之意。”參見《宋·蜀王·玄默傳》。據《史記·魏將軍列傳》記載,衛青與霍去病的軍隊分道揚鑣,與匈奴作戰,均大獲全勝,所以霍去病“封狼於胥山,禪於顧言”。封禪,就是在山上為壇積土,為封祭天,為禪祭天,為勝報天地功德。“屋內有狼”,就是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中國北方分裂的元魏王朝,也不是沒有縫隙;南北軍事實力對比,北方不占優勢。如果能規劃得當,三思而後行,雖然不壹定能成大業,但完全有可能收回河南的壹部分舊地。沒有什麽宋立科文帝急於成事,頭腦發熱,不聽老將軍的意見,輕裝上陣。結果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反而導致了魏源拓跋燾大舉南侵,使兩淮破碎,國家局勢崩潰。這壹歷史事實為當時的現實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辛棄疾在諄諄告誡南宋朝廷:小心!妳看,袁家的北伐,由於他的倉促訂婚,只落得個“奔北”的悲哀。想到這裏,嘉軒不禁回首往事,感觸頗深。隨著作者思想的劇烈波動,這個詞的含義加深了,轉向了第二個層次。

嘉軒四十三年前回南,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正如他在《鷓鴣天》壹詞中所說:“壯年時,大旗滿人,渡江之初,錦上忽騎。燕兵夜錄銀,漢箭飛金普谷。”沸騰的戰鬥歲月是他英雄生涯的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記》中大敗南方金兵,嚴宏良被部下所殺,振奮人心,北方起義軍紛紛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很有希望。剛剛即位的宋孝宗也下定決心要恢復元氣。他利用鷹派領袖張軍,積極進行北伐。但麗芙戰敗後,堅持不下去了,於是主和派重新掌權,再次與金國媾和。從此南北分裂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辛棄疾雄心勃勃的抱負無法付諸實施。“只把這壹萬字鏟平,用保單換取業主的植樹書”(同上)。時機很難把握。四十三年後,要恢復中原的事業,恢復民心士氣,會困難得多。《揚州之火》與《佛殿下》今昔對比所展示的歷史畫卷,正唱出了賈萱環顧四周,百感交集的情懷。“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這句話是什麽意思?佛佛寺位於江蘇省柳河縣東南的瓜埠山上,長江北岸。永嘉二十七年,魏源皇帝拓跋燾南侵,在瓜埠山上建宮,後成為寺廟。當時有壹首童謠“祿馬飲河,河貍明年死”,所以人們稱之為河貍廟。這座寺廟在南宋時期仍然存在。詞中提到河貍寺,似乎與元魏入侵有關,引起了各種認識上的分歧。其實這裏的“神鴉社鼓”,也就是東坡《浣溪沙》中描寫的“老少幫收麥社,五元香舞爭神村”的場景,是迎接神運動會的生活場景。在古代,迎神是壹種流行的民俗,與農村生產勞動密切相關。壹年四季日出日落,農民祈求陽光雨露,各種生活願望都離不開上帝。趁著社交日去拜見神靈,載歌載舞,壹方面犒賞神靈,娛樂神靈,另壹方面大家聚聚。在農民眼裏,只要是神,生產生活上的事都會照顧,會保佑。有寺廟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廟裏拜什麽神,跟農民沒關系。在海貍廟見神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只把河貍當神來崇拜,絕不會去考察這個神的來歷,更不會把1000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現在的金人入侵聯系起來。所以“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是壹種鄉村生活的環境氛圍,無需多加研究。但辛棄疾詞中的海貍寺特寫,卻有著深刻的寓意。和上面說的“烽火揚州”有內在聯系,源於“我能回頭”這句話。四十三年前,完顏亮南侵,以揚州為渡江基地,還駐紮在河貍廟所在的瓜埠山上,嚴督金兵渡江。今昔對比,海貍自然成了壹個明亮的影子。嘉軒曾不止壹次用海貍暗指嚴宏良。

如《水調歌頭》詞中說:“斜陽填塵,胡騎獵清秋。韓家群練十萬,船上樓梯。誰擲鞭飛渡,憶往昔血與血,風雨憂。”“海貍”這個詞指的是嚴宏良,這只是這個詞的解釋。海貍廟是侵略者在這裏留下痕跡的象征。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漫天篝火,瓜埠山也留下了侵略者的足跡。這壹切我都記憶猶新。現在的河貍廟下,壹片祥和安寧的景象,壹點戰鬥氣氛都沒有。辛棄疾感到難以忍受的是,自隆興和談以來,朝廷放棄了多次北伐抗金的好機會,使他重返南方40余年,恢復中原的野心無法實現。在這裏,深深的時代悲哀和個人生命體驗的情感交織在壹起。

那麽,辛棄疾是否認為機會已經錯過,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呢?當然不是。他贊成北伐,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準備是否充分,取決於措施是否得當,取決於任命什麽樣的人來主持。他曾向朝廷建議將軍事大計托付給長輩,建議他走馬上任,準備在晚年肩負起這個重擔;但事與願違,他嘆了壹口氣“誰問:廉頗老得吃不下飯了”,字義移到了最後壹關。凡是讀過《史記·廉頗列傳》的人,自然會把“壹米鬥,十斤肉,壹馬穿甲”的老將廉頗和“體壯如虎,紅腮白胡子,藍眼睛”(劉過《成家軒》中的漢語)的辛棄疾聯系起來,覺得他借古人來形容自己,形象如此豐滿生動,對比之下,更是。而且,賈萱選擇這壹典故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即他把個人的政治經歷放在宋金民族矛盾和南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發感情,賦予其詞中的意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其詞的主題。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壹個“聞諸侯以勇”的猛將,更是壹個能攻能守,勇而不興,慎而不畏,在長期相持中畏秦的老臣老將。趙王之所以“收復廉頗”,是因為他“中了蚩之計”,要與作戰。因此,廉頗對家當的利用關系到的鬥爭形勢和趙的國運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得失。其次,廉頗最終沒有為趙王所用,因為他的敵人郭凱搞陰謀詭計,欺騙了趙王。廉頗的個人經歷反映了當時趙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個故事透露出的歷史意義,結合作者43年來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不久後被韓侜舟踢開,離開崗位,回到南方。“賈政是在要壹只死老鼠,而葉公是壹條真正的好龍”(《鷓鴣》)。當我們回過頭來看他寫下這首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慮和憤慨的深度和廣度,也會驚嘆於他所用的高超典故。

約克在《嘉軒詞史》中說:他提出“千古風流”二字後,嘉軒喜出望外,說:“夫君何止壹杯酒。”但味變其語,幾十日易,月猶未盡。“人們往往從這個記錄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辛棄疾用典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創作態度可謂認真。然而,這份材料透露出的另壹個重要消息卻被人們忽略了:為什麽語言藝術大師易嘉軒“改語言有味道,用了幾十天才改完”,卻想改最後改不了?這恰恰說明,這首詩雖然典故很多,但這些典故運用得完美而恰到好處,其在語言藝術上的作用和能量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不能替代的。就這首詞而言,典故的運用不是辛棄疾的短板,而是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