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有著許多的山水的,這些山水也是值得我們去贊美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描寫山水風光的唯美古詩,歡迎大家的閱讀。
描寫山水風光的唯美古詩
1、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2、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3、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淩蒼蒼。——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4、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5、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6、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紀昀《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7、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8、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9、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二首》
10、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11、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12、稻根科鬥行如塊,田水今年壹尺寬。——範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13、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14、欸乃壹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柳宗元《漁翁》
15、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16、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17、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王維《終南山》
18、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9、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卓文君《白頭吟》
20、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李賀《李憑箜篌引》
21、昨夢西湖,老扁舟身世。——吳文英《拜星月慢·林鐘羽姜石帚以盆蓮數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22、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24、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溫庭筠《拂舞詞/公無渡河》
25、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宋濂《閱江樓記》
26、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27、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8、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杜甫《水檻遣心二首》
29、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30、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盧思道《從軍行》
31、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鄭谷《蓮葉》
32、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壹》
33、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34、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35、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李白《赤壁歌送別》
36、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高適《燕歌行》
37、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38、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上李邕》
39、東風漸綠西湖柳,雁已還、人未南歸。——周密《高陽臺·送陳君衡被召》
40、八月長江萬裏晴,千帆壹道帶風輕。——崔季卿《晴江秋望》
41、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姜夔《暗香·舊時月色》
42、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柳》
4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44、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45、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王維《送別》
46、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李流芳《黃河夜泊》
47、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李白《長歌行》
48、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9、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
50、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維《終南別業/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51、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曾幾《三衢道中》
5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53、長江壹帆遠,落日五湖春。——劉長卿《餞別王十壹南遊》
54、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陸遊《梅花絕句》
55、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山水畫發展歷史
山水畫是中國的壹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化,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裏;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化,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態濃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壹種派別。
本來山水畫發展到明中頁,已較為開放,畫派紛爭是主要特色。這是壹種有生命活力的表現。在四起的畫派中,主要可分為以戴進為首的“浙派”和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以及張宏為代表的吳派後勁。約自萬歷至崇禎年間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辟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回歸自然,到大山裏去寫生,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他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滿清的“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影響於董氏畫理,呈明時院體的臨摹之風,把對傳統士者筆墨的理解達於致極,迎合了清庭政治文化追求,左右了後市百年格局。清朝初期與四王的藝術觀點相悖的`畫家很多,敢於創新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敢於出來開宗立派的卻寥寥無幾。當時在滿清貴族統治畫壇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壹位提倡山水畫創新的革命領袖石濤。這位前明遺逸托寄空門,以憤世刺時的精神突破窠臼,以自由、個性為藝術的標的,他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實踐,向四王院體發起了挑戰。石濤的意義在於他的生命運動觀、整體氣勢觀、節奏韻律觀、重心比襯觀和筆墨張力觀,加之三教壹理的高深學養,文士情懷可謂見石濤面又見壹峰。正由於石濤用極富抗爭的生命之筆,開拓了自寫性靈、姿態新奇的頗具視覺刺激和意境感召的大寫意形式法則,他的影響自清初而入今,是幾代人的楷模。
南方山水畫派亦稱“江南山水畫派”或“南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壹,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壹代宗師,世稱:“董巨”。惠崇和趙令穰的小景,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雲山”,畫京口壹帶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屬南畫體系,至元代而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