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懷
年代:清朝
余懷作品:《板橋雜記》
余懷簡介:
余懷(1616~1696)清初文學家。字淡心,壹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史、寒鐵道人,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晚年退隱吳門,漫遊支硎、靈巖之間,征歌選曲,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
余懷才情艷逸,其詩詞用筆較為深細,表現出悠情綿邈的意境。如《由畫溪三箬至合溪》:“畫舫隨風入畫溪,秋高天闊五峰低。綠蘿僧院孤煙外,紅樹人家小閣西。箬水長清魚可數,篁山將盡鳥空啼。桃源不是無尋處,楓葉紛紛路轉迷”,將其悵惘之情,溶入蒼涼寥落的畫面之中。朱彜尊評此詩有“晚唐風格”,有壹種“秋花”式的“幽艷晚香之韻”。尤其是明亡後,他對壹代興衰,發出千秋感慨,頗多淒麗之辭。他的六首感遇詞,通過和王介甫、蘇子瞻、陸放翁、劉後村等人的詞作,形象地描寫了在故國傾覆的情況下,壹個“九分憔悴”、“心事成灰”的江南遊子的悲哀。這些作品情感淒愴,詞采清麗,頗為吳偉業、王士禎所稱道。
此外,他的筆記《板橋雜記》記載狹邪之事,***分3卷,上卷雅遊,中卷麗品,下卷軼事。其自序曾闡述了以狹邪、艷冶之事生發感慨的原因,認為:“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壹片歡場,鞠為茂草。紅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聞也;洞房綺流,湘簾繡幕,不可得而見也;名花瑤草,錦瑟犀毗,不可得而賞也。間亦過之,蒿藜滿眼,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因此,極力渲染當年的繁華,以對照今日的淒涼,是這本筆記的寫作上的特點。
清初文學家余懷經典詩詞名句
1、每當夜涼人定,風清月朗,名士傾城,簪花約鬢,攜手閑行,憑欄徙倚。忽遇彼姝,笑言宴宴,此吹洞簫,彼度妙曲,萬籟皆寂,遊魚出聽,洵太平盛事也。——余懷《板橋雜記》
2、六朝佳麗晚煙浮,擘阮彈箏上酒樓。小扇畫鸞乘霧去,輕帆帶雨入江流。山中夢冷依弘景,湖畔歌殘倚莫愁。吳殿金釵梁院鼓,楊花燕子***悠悠。——余懷《金陵雜感》
3、"金陵古稱佳麗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白下青溪,桃葉團扇,其為艷冶也多矣。洪武初年,建十六樓以處官妓,淡煙、輕粉,重譯、來賓,稱壹時之韻事。——余懷《板橋雜記》"
4、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壹片歡場,鞠為茂草。紅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聞也;洞房綺流,湘簾繡幕,不可得而見也;名花瑤草,錦瑟犀毗,不可得而賞也。間亦過之,蒿藜滿眼,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有過此者乎!——余懷《板橋雜記》
5、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樂,能飲壹石。——余懷《板橋雜記》
6、昔宋徽宗在五國城,猶為李師師立傳,蓋恐佳人之湮滅不傳,作此情癡狡獪耳,“風乍起,吹皺壹池春水”,幹卿何事?彼美人兮,巧笑情兮,美目盼兮。彼君子兮,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余懷《板橋雜記》
7、妓家分別門戶,爭妍獻媚,鬥勝誇奇,淩晨則卯飲淫淫,蘭湯灩灩,衣香壹園;停午乃蘭花茉莉,沈水甲煎,馨聞數裏;入夜而擫笛搊箏,梨園搬演,聲徹九霄。——余懷《板橋雜記》
8、"舊事南朝劇可憐,至今風俗鬥嬋娟。秦淮絲肉中宵發,玉律拋殘作笛鈿。''——余懷《板橋雜記》
9、又,山東郯城縣之李家莊,旗亭壁間題三絕句,雲:“不掃雙蛾問碧紗,誰從馬上撥琵琶?驛亭空有歸家夢,驚破啼聲是夜笳。”“日日牛車道路賒,遍身塵土向天涯。不因薄命生多恨,青冢啼鵑怨漢家。”“驚傳縣吏點名頻,壹壹分明漢語真。世上無如男子好,看他髡發也驕人。”末書雲:“吳中羈婦趙雪華題。”——余懷《板橋雜記》
10、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國介弟也。家貲鉅萬,性華侈,自奉甚豐,廣蓄姬妾。造園大功坊側,樹石亭臺,擬於平泉、金谷。每當夏月,置宴河房,日選名妓四、五人,邀賓侑酒。木瓜、佛手,堆積如山;茉莉、珠蘭,芳香似雪。夜以繼日,恒酒酣歌,綸巾鶴氅,真神仙中人也。弘光朝加中府都督,前驅班劍,呵導入朝,愈榮顯矣。乙酉鼎革,籍沒田產,遂無立錐;群姬雨散,壹身孑然;與傭、丐為伍,乃為人代杖。其居第易為兵道衙門。——余懷《板橋雜記》
11、……歸寓,又詮誤事:……李太白死當塗,族人李陽冰葬之,今謬用騎鯨捉月矣。謝安石賭墅與張玄圍棋,今以為謝玄矣。徐夫人匕首,男子也,疑為婦人。陸令萱擅權,婦人也,疑為男子。驚帆,馬名也,詩人用於舟船。風箏,檐鐵也,文人註曰樂器。如此種類未易更。仆暇當輯成壹書,以質閎覽博物君子。——余懷《板橋雜記》
12、崇禎十五年五月,大盜張獻忠破瀘州府,知府鄭履祥死節,香君被擒。搜其家,得月,留營中,寵壓壹寨。偶以事忤獻忠,斷其頭,蒸置於盤,以享群賊。——余懷《板橋雜記》
文學家劉義慶名句名言文學家劉義慶名句名言
1、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劉義慶《世說新語》
2、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劉義慶《世說新語》
3、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劉義慶《世說新語》
4、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劉義慶
5、芳林列於軒庭,清流激於堂宇——劉義慶
6、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7、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劉義慶《世說新語》
8、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9、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在有些時候,結果並不重要,興致就是最好的目的地。)——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10、勢力之交,古人羞之。——劉義慶
11、以明防前,以智慮後。——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
12、華歆避難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劉義慶《世說新語》
13、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劉義慶《詠雪》
14、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劉義慶《世說新語》
15、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劉義慶《陳太丘與友期》
清代文學家魏源經典名句名言年代:清朝
魏源作品:《海國圖誌》
魏源簡介:
魏源(1794~1857)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壹。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是壹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壹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清代文學家魏源經典名句名言
1、誌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魏源
2、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魏源
3、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魏源
4、不憂壹家寒,所憂四海饑。——魏源
5、淩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魏源
6、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遠寐而之覺也,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魏源《海國圖誌》
7、獨得之見,必不如眾議之參同也——魏源
8、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魏源
9、白光盡處火輪現,草木山河金瀲灩;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艷——魏源
10、"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飛必決——魏源"
11、教育的含義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魏源
12、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默觚下》
13、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魏源
14、天地之性,人為貴。——魏源
15、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魏源
16、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之而學易成。——魏源
17、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問訪始。——魏源
18、得擲且擲即今日,人生百歲駒過隙。——魏源
19、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魏源
20、中淺外易者,不足以當大事。——魏源
清代文學家顧貞觀經典詩句詩詞年代:清朝
顧貞觀簡介:
顧貞觀(1637-1714)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四世孫。康熙五年舉人,擢秘書院典籍。曾館納蘭相國家,與相國子納蘭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讀書終老。貞觀工詩文,詞名尤著,著有《彈指詞》、《積書巖集》等。顧貞觀與陳維嵩、朱彜尊並稱明末清初“詞家三絕”,同時又與納蘭性德、曹貞吉***享“京華三絕”之譽。
明崇禎十年(1637)顧貞觀出生於無錫。曾祖顧憲成,是晚明東林學派的領袖;祖父顧與渟,四川夔州知府;父親顧樞,才高博學,為東林學派另壹領袖高攀龍的門生。母親王夫人也是生長於詩書之家。貞觀稟性聰穎,幼習經史,尤喜古詩詞。長兄景文、次兄廷文、姊貞立、弟衡之,都具才名。少年時代,貞觀即參加了由吳江名士吳兆騫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該社中他年紀最小,卻“飛觴賦詩,才氣橫溢”,與聲望甚隆的吳兆騫齊名並結為生死之交。順治十壹年(1654)又與同鄉數人結“雲門社”於家鄉無錫惠山,此社會聚了姜宸英、汪琬、湯斌等江南諸多名士。
大約在順治末年,貞觀辭親遠遊,到達京師,康熙元年(1662)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關卿何事不成眠”之句而受知於尚書龔鼎孳和大學士魏裔介。清康熙三年(1664),顧貞觀任秘書院中書舍人。康熙五年(1666)中舉,改任國史院典籍,官至內閣中書。次年康熙南巡,他作為扈從隨侍左右。在國史院任典籍期間,曾修訂其曾祖顧憲成的年譜《顧端文公年譜》,又為其父編定文集《庸庵公日鈔》。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擠,落職歸裏,自稱“第壹飄零詞客”。
康熙十五年(1676)經國子監祭酒徐元文推薦,入內閣大學士明珠府中住塾師,與權相明珠之子納蘭性德相識,成為交契篤深的摯友。《清稗類鈔》作者徐珂說:“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恒登樓去梯,不令去,不談則日夕。”二人曾合力營救以“丁酉科場案”而蒙冤被遺戍寧古塔的好友吳兆騫,轟動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回無錫為母丁憂期間,曾幫助修訂《廬州郡誌》。又按惠山聽松庵竹茶爐舊制,仿造了壹只竹茶爐,不少名士題詞賦詩以記其事,後由納蘭性德匯成《竹爐新詠》。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兆騫、性德先後病故,令貞觀悲痛不已,在性德逝世的第二年即回歸故裏,在家鄉無錫的惠山腳下、祖祠之旁修建了三楹書屋,名之為“積書巖”。從此避世隱逸,心無旁騖,日夜擁讀,壹改風流倜儻、熱衷交遊的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1714),貞觀卒於故裏。臨終前將平生之詩選出四十首,授門人杜詔謀刻問梓。自稱此作皆“味在酸鹹外者”。故其著述雖豐而存詩不多。
顧貞觀經典詩句詩詞
1、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顧貞觀《金縷曲》
2、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孱愁,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醜,***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顧貞觀《金縷曲·我亦飄零久》
3、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壹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劄,君懷袖。——顧貞觀《金縷曲·季子平安否》
4、盼烏頭馬角終相救——顧貞觀《北平無戰事》
5、我亦飄零久,留取心魂相守。——顧貞觀《金縷曲》
6、物外幽情世外姿,凍雲深護最高枝。小樓風月獨醒時。壹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待他移影說相思。——顧貞觀《浣溪沙·梅》
7、金縷曲作者:顧貞觀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潺愁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從君剖兄生辛未吾丁醜***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顧貞觀
8、廿載包胥承壹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顧貞觀《金縷曲》
9、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壹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顧貞觀《金縷曲》
10、落下霜寒落雪亭,孤燈猶伴獨孤影。——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薄命長辭知已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平生萬事,那堪回首。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顧貞觀《金縷曲》
11、但結托,來生無悔。——顧貞觀《金縷曲》
12、天然壹幀荊關畫,誰打稿,斜陽下?歷歷水殘山剩也。亂鴉千點,落鴻孤咽,中有漁樵話。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自古有情終不化。青娥冢上,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顧貞觀《青玉案·天然壹幀荊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