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辛棄疾《水調歌頭高康》詩賞析

辛棄疾《水調歌頭高康》詩賞析

水旋律前奏曲

七月,趙昌父親盼看太白與東坡有東坡韻的故事,互贊互借,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我在博山寺生病。因為我用押韻來感謝妳,我還送了伍茲。

我誌在寬廣,夢想上天。

Sat壹個月,世界俯仰千年。

有客戀鳳凰,雲遇青山赤壁,遇寒流。

喝酒助北鬥,其間我也會虱子。

紹格說:“上帝很放松,但他睡得很有形狀。

天鵝壹次又壹次地高高舉起,世界看到了方圓。"

想再歌再夢,推枕獨思:有人事之失嗎?

有美人談,秋水各隔。

對書名或背景的註釋

此詞為回應之作,寫於辛棄疾住千山飄泉時,時間應在慶元四年至六年之間(1198-1200)。

《序》中趙昶的父親是賈萱的好友,名範,字昶父,與賈萱有多首詩。七月十五日,趙昌的父親以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韻,寫了壹首詩送給稼軒。詩中對稼軒贊不絕口,約好去稼軒飄泉居秋水觀壹遊。病中的賈宣用原韻回信以示感謝,同時給另壹位摯友,時任潛山縣令的吳少谷送去了禮物。

句子解決方案

我誌在寬廣,夢想到達天堂。

詩的開頭直接表達了詩人的心意:他渴望在廣闊而崇高的空間裏徜徉,終於在昨夜的夢中爬上了天空。“寬廣”,即遼闊、寬廣、開闊,這裏指的是空間。“過去”,過去,尤其是昨晚。

讀這第壹句話,只讓人覺得豪邁。指出題目後,下面描述壹下夢境。

我坐在月球上已經壹千年了。

“月”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非常常見。從不寫月亮,大多寫看月亮,比如李白的“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人”和“明月幾時?蘇軾《向天要酒》,人總是離月亮遠的。最多只是想象去月宮,描述壹下月宮的景象。辛棄疾不壹樣。在他的夢裏,他似乎是壹個巨人,用自己的雙手撫摸著明月。如此新穎的想象力和偉大的氣魄,實在難得。

詩人帶著月亮在天空中俯仰已有壹千年了。民間有“天上壹日,地上壹年”的說法,辛棄疾將其誇張為“俯仰”與“千年”的強烈反差。在這麽廣闊的空間裏,地球上的千年只是壹眨眼的時間,那麽不到壹百年的生命算什麽呢?為什麽在乎?

有客戀鳳凰,雲遇青山赤壁,遇寒流。

在這個豪情萬丈的時候,怎麽可以壹個人走,沒有人陪?還好有朋友來接。這裏的“客人”是趙暢的父親。他是夫妻來的,說是遇到了李白和蘇軾,兩人相遇,壹起去了那個極寒之地。“馳”指古代駕車時位於車兩側的馬。這裏指鸞、鳳為“癡”。

“青山”指的是李白,因為李白墓在青山(今安徽當塗縣,又名青林山)。“赤壁”指的是蘇軾,因為蘇軾有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千赤壁賦,後赤壁賦。李白和蘇軾,才華橫溢,豪放不羈,是辛棄疾壹直推崇的聖賢。和這樣的前輩壹起旅行不是很好嗎?

妳要是喝酒幫北鬥,我也虱子它。

屈原《九歌·董軍》前壹句用的是:“扶北鬥飲桂漿。”四個人在太空中飛行,來到了北鬥七星。這麽壯麗的景色,這麽好的朋友和朋友,這麽遠大的誌向,當然要有酒招待。於是,身邊的北鬥七星就成了他們的酒勺。“援助”,拿著

“我亦虱其間”是辛棄疾的自嘲詞。李白和蘇軾都是資深專家。和他們比起來,他們就像虱子壹樣渺小。能和他們壹起旅行,壹起喝酒,是多麽的榮幸啊!“滴答”,用作動詞,表示無足輕重,不值得與人交往。

少歌說:上帝很放松,但他睡得很有形狀。天鵝壹次又壹次地高高舉起,世界看到了方圓。

酒酣耳熱時,大家輕聲唱道:“身體雖在沈睡,靈魂卻在自由飛翔,像天鵝壹樣翺翔,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少歌》,低聲唱。

《洪湖》的兩句話,翻譯自漢代賈誼的詩《Xi詩》:“黃瑚壹舉,知山河之歌;再看天地之圓。”“鴻”是壹只大雁,顧是壹只天鵝。古人常把兩者放在壹起提,壹般指能飛得高的大鳥。《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雖然貧窮,野心勃勃,卻被人嘲笑說:“咻,麻雀知道天鵝的野心。”後人常用“誌存高遠”來形容遠大的理想。

他們為精神的解放,靈魂的自由而歌唱,為超脫世俗,俯視世界而歌唱。古人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他們必須飛到最高的地方去看看天有多圓,土地有多方。

說到底,這種極度的向上飛翔的欲望,是因為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太多的壓抑和悲傷,被壓抑得太痛苦了。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年近六旬,第二次被革職。回顧壹生,他壹直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與金人作戰,統壹祖國而奮鬥,卻始終沒有得到回報。反而陷入了各種無端指責和沖突中。國家和人民的苦難,自己的現實處境,都讓他焦慮難過,他渴望擺脫這些深深壓在心裏的痛苦。

想再歌再夢,推枕獨思:人事全失

夢總是在最美的時候醒來。當他們想再唱自由之歌的時候,詩人突然醒了,回到了現實。他不再困了,推開枕頭,望著窗外的明月,獨自哀嘆:為什麽地球上的東西壹定要像月亮壹樣完整,卻又不總是完整的?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面對世間的“悲歡離合”,蘇軾以月和“沈浮”來安慰自己,表現出壹種曠達的姿態。辛棄疾不是。從壹個極度超脫的夢境回到現實,巨大的反差讓他無法再去哲學化。世間種種不如意給他帶來的壓抑和痛苦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深了,於是感嘆“人事全缺。”

有美人談,秋水各隔。

這兩句話翻譯自杜甫《致禦史韓書》:“美人隔秋水對我。”

壹番感慨之後,詩人把筆轉了回來:還好,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如意,但還有可以傾訴的好朋友。只是秋水相隔,不能馬上相見。“美人”和“嬋娟”都是指知音,包括詞序中提到的趙昌的父親和吳等。

詩末“美人”“單鵑”等詞遠在“秋水”之間,表達了對朋友的向往,也期待朋友能早點來赴約。

評論和解釋

這是壹首借夢抒情的詩。除了開頭和結尾,夢是貫穿始終的。詩人借升天之夢表達了沖破現實社會障礙,獲得精神自由的強烈願望。奇幻的夢境與無奈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大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讓人看後感嘆。

全篇想象大膽奇幻,筆法豪放蒼涼,既有李白、蘇軾作品中豪放開放的風格,又保留了賈萱自身深沈、悲涼、執著的特質。雖是病中所作,卻無* * *之語,依然豪邁幹爽,充分體現了賈萱詞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