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寫渭南的詩句
關於渭南詩句 1.幫我想壹個能夠形容、概括渭南的詞語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現已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壹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壹州壹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誌著渭南開始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贊美“陜西”的詩句,有哪些
1.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
解釋:長安的大道連著各種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馬,香木車子在街上來來往往。
2.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解釋:何處是我們分手的地方?我們已經送到這京城的青綺門。
3.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宋代:柳永《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
解釋:在長安古道上騎著瘦馬緩緩行走,高高的柳樹秋蟬亂嘶啼。
4.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解釋: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
5.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宋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解釋: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6.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解釋:長安城內壹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7.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解釋: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
8.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唐代:羅隱《雪》
解釋:長安城裏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9.長相思,在長安。——唐代:李白《長相思·其壹》
解釋:長相思呵長相思,我們相思在長安。
10.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代:黃巢《不第後賦菊》
解釋: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3.那首詩詞裏有姜楊兩個字
以下古詩中有“姜楊”兩字,相關詩句已加粗並畫線:
1、《朱季公寄詩有懷真率之集次韻》(宋·樓鑰)
伊昔羊尹臨丹陽,真率之名初濫觴。香山尚齒當會昌,臥雲不羨坐巖廊。
七人各列官與鄉,年德俱高世所臧。丙午同甲遙相望,清談生風想瑯瑯。
耆英人物尤軒昂,賦詩遠追白侍郎。文富歸休壽而康,衣冠十二何鏘鏘。
吾鄉五老如雁行,至今月評尚推揚。家舅仕宦接王楊,眉壽遂及渭水姜。
我如傷禽趁鸞凰,忽驚騎箕歸銀潢。向來雅約猶寶藏,菜羹草具烹彘肪。
四皓中間有夏黃,藹藹義風誇句章。年來抱痾久在床,同社闊別如河梁。
君嘗遠宦逾沅湘,又向封川憩甘棠。瘴雨蠻煙暗桄榔,何時歸安朝士坊。
忽傳新詩幾生光,斂衽正色而寒芒。詩境幾成破天荒,徐為續貂未須忙。
靜揣歸期應未央,歸縱未衰亦老蒼。莫年甘與子同裳,何事相望天壹方。
2、《木瀆八景 其五 姜潭漁集》(明·徐庸)
姜潭潭上釣船歸,幾樹垂楊帶落暉。笑斫錦鱗沽酒飲,醉敲銅鬥舞蓑衣。
3、《讀史》(宋末元初·陸文圭)
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妒心,曲直竟誰在。
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旆歸,師在千裏外。
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鐘會。
四人***壹律,皆以專妒敗。家國莫不然,嗚呼可為戒。
4.關於渭南故事傳承渭南歷史弘揚渭南精神的作文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裏。現已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壹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壹州壹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誌著渭南開始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壹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遊覽為壹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采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陜西第壹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占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陜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關於寫渭南的詩句 1. 幫我想壹個能夠形容、概括渭南的詞語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現已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壹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壹州壹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誌著渭南開始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 贊美渭南的作文300字
渭南——是壹個不大的城市,但我深深地愛著她。
渭南有各種商場,讓妳只要上了東風街就會流連忘返、滿載而歸。街上有很多專賣店,逛完了商場,累了、渴了,擡腳就進了快餐廳,誘人的味道讓人大塊朵頤。
吃飽了,喝足了,出門就是渭南的中心廣場。不管是寒冷的冬天,還是烈焰般的夏日,這裏都是渭南人休閑的好地方。
渭南有沋河水庫,它沒有多少人工景物,但壹點也不顯得單調,還感覺它非常美麗。湖面上不時的吹來壹陣陣涼爽的風,讓人心曠神怡。
渭南還有土塬,要是妳登上塬頂,會飽覽渭南全景,若是此時剛剛下過雨,會有壹陣陣土香撲鼻而來,裏面還夾著花香呢! 渭南仿佛是壹個大花壇,有各種花兒爭奇鬥艷,美不勝收。又仿佛是壹本綜合書,有文學、地理、科幻、歷史,總之在我眼裏有種種類型的文章等著我去解讀。
渭南仿佛又是壹塊布料,有大花貓、小狗、小兔子等圖案,把大地妝點的更美麗。渭南還是進入陜西東部的第壹道靚麗風景線。
這就是我心中的渭南,這就是我愛的渭南。我愛我的家鄉——渭南。
3. 關於渭南的成語故事,妳知道幾個
河東獅吼 hé dōng shī hǒu 解釋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出處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師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結構偏正式用法偏正式;作賓語、狀語;借以譏諷懼內的人近義詞河東獅子吼例句少不得太太面前還要趨奉趨奉,防是~起來,要不太平。(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英譯the outburst of a virago 成語故事北宋有壹文人叫陳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喜好賓客,蓄納聲妓。
但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兇妒,所以,他的好友詩人蘇東坡給陳季常寫了首打油詩:“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柳氏是河東人,河東獅子即指柳氏,後來使用"河東獅吼"四字來形容妻子兇悍。
《跪池》是《獅吼記》中壹折,講的便是柳氏的故事。壹天,蘇東坡邀陳季常春遊,柳氏擔心他與妓女鬼混,不準他去。
陳作了保證,如有妓女願受罰打,柳氏才答應。後來柳氏打聽到,果然有妓女陪他們遊逛,回來便要打他。
陳怕挨打,經苦苦哀求,改為在池邊罰跪。蘇東坡來訪,看到陳季常這副樣子,認為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恥辱,用些大道理責怪柳氏,兩人爭吵起來。
柳氏覺得蘇東坡唆使其夫攜妓遊,又來幹涉自己家的事,便把他趕出去了。陳季常為什麽這樣服管?柳氏在陳季常對她撒謊時,壹邊哭著壹邊說出這樣壹句話:“若還違拗些兒,天嚇!我不刎便吊!”原來這是她的法寶,兩者相比之下,陳季常只有乖乖地服管了,其實,如按古法,柳氏照為妻之道去做,百依百順,由陳季常浪蕩,恐怕不會有好結果,遠不如“妻管嚴”,要他老老實實做學問去,倒能有所成就。
4. 關於渭南故事傳承渭南歷史弘揚渭南精神的作文
渭南市簡介渭南市地處陜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
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
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裏。現已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壹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壹州壹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
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誌著渭南開始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
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
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壹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
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遊覽為壹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
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
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采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
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
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陜西第壹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占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陜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5. 與陜西有關的唐詩(越多越好)
壹、《長安春望》 1、作者:唐代盧綸 2、原文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3、翻譯 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 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
長安城外,河流原野,縱橫交錯,壹直延伸到天邊浮雲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壹片殘陽之中。 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壹人,滿頭白發,形容憔悴,漂泊流蕩在荒遠的秦關。
二、《長安秋望》 1、作者:唐代杜牧 2、原文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3、翻譯 樓閣倚在經霜的樹林外,天空如明鏡無纖雲壹毫。 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秋色,氣勢互不相讓兩兩爭高? 三、《長安春》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 3、翻譯 東門的楊柳下垂著,樣子軟弱無力,春天的東風把柳枝吹成了衰黃之色。
東街的的酒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會醒來,滿眼都是春光,滿腹都是春愁,豈能輕易銷得? 四、《潼關吏》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壹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3、翻譯 士卒勞役是多麽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築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築,高達萬丈。 請問潼關吏:妳們重新修築潼關是為了防禦叛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 “那些防禦工事高聳入雲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
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壹輛車子通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壹夫當關萬夫莫開”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壹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五、《望嶽》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壹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3、翻譯 華山群峰聳峙,其最高峰像壹位長者,其他諸峰宛如兒孫羅立在身邊。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節杖,拄著它壹路飛行到達明星玉女的洗頭盆前? 峽谷何其險啊,車箱進入便無歸路,就像壹支箭桿直通南天門。待到秋風送爽之後,我要登上山巔探訪白帝的仙居,詢問仙道的本源。
6. 我在渭南的作文5oo個字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考其沿革,更為悠久。這便是我對渭南最為宏觀的歷史認識。
渭南,我土生土長的壹個地方,若說了解,恐怕也只是百度上的客觀文字。在記憶的某個角落,街道總是平平靜靜,偶爾來幾聲鳴笛,以緩慢仰或“強勁”的節奏。
小的時候,曾經把渭南想象成各種樣子,金碧輝煌,綠茵遍野,這時我就會進壹步想:渭南是不是整個世界的全部亦或者是最美最美的風景。那裏有樹,有車,有人,還有熱乎乎的肉包子,那裏仿佛是天堂,壹切都萬分新奇,父母會滿足的帶我四處逛,耐心的告訴我我未知的。
但是也許是那時年紀小,雖說如此,卻對渭南沒有具體的印象,只是平白覺得很溫和,很好……總之,渭南成了我眼中的萬花筒,我想要什麽,他就能變出什麽。這時的渭南顯得神奇而可愛。
在藍天下,隨著太陽的升起,隨著麻雀緩緩的嘰啾聲,伴著懵懂的心緒……這樣的節奏和美,令人回味。長大後,發現渭南就是渭南,他不過是壹座城市,地圖上的壹個小點,可以隨著時間變幻出更多的東西。
老師會告訴我們渭南的地理位置,父母會講他的過去歷史。馬路愈變愈寬,車輛愈變愈多,會有高大的大廈聳起。
那裏還有樹,還有車,還有暖呼呼地肉包子,甚至有了更多的美食。那變幻的記憶也並非可以生出多少“傳奇”或者想象,樣子也只能是姿態的變化呈現不同形態,並非有幻想般的氣質和境界。
渭南仿佛變了樣,成了灰色,成了知識……此時的渭南沒有了兒時的魅力,除此之外,天空似乎也在變小,變矮,變得沒有活力。渭南從全世界變成了壹個點,從溫和的馬路變成了喧嘩的街道,連肉包子似乎也在變……不知怎的,仿佛壹切都不同於我的記憶。
到現在,想想自己所處的城市,在世界地圖中變得渺小和慘淡,就像夜空中的點點燈光,總讓人想起弱不禁風或者微不足道的形象。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想探出除中國外的世界,了解他們,用自己的想象編織壹個幻想的小宇宙。
而同時也豁然開朗,我身處的城市是壹個遠方,他的容貌不如兒時的夢幻卻愈發的真實美麗,相比起兒時的虛無縹緲,現在的渭南則更有讓人著迷的資本,他獨壹無二,穩重平實……天空中總蒙著壹層霧,不由使人想突破它,想象突破後的光景。行走在車水馬龍中的我,堙沒在座座高樓中的我……我已身處遠方,於那個虛幻的城市越來越遠……然而,這更是讓我心安,現在的我知道,無論渭南如何的變,無論對渭南的記憶如何,他永遠是我的故鄉不會變,他永遠是我前行路上休息安心的港灣亦不會變。
渭南城仿佛隨著日出日落的節奏,變換而又諧和。變換出想象和溪流,變換出歲月和記憶的酒,壹種縈繞在心頭的神聖與寧靜,擴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