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以下送別古詩的感受和體會如下:
1、駱賓王《於易水送人壹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此詩中崇敬荊軻古今壹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壹種激越之情。後兩句寓情於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誌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此詩中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裏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3、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中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4、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中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5、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此詩中首句寫景兼時令,楊花子規暗含飄零之感,次句寫五溪不著悲痛語而悲痛之意自現,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明月中天千裏可***,所以寄愁於明月隨風而致。此兩句有三層意思,壹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好托於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見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到別無他法。通過想象把無情月變成知心人,將自己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特點和優點之壹。當詩人要表現強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取得預期效果。
供參考。
2.讀有關朋友離別的古詩讀後感(15字以內)這是壹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淒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壹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妳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壹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壹片冰心在玉壺”是詩眼,但歷來人們都認為“玉壺”與“冰心”壹樣,都指人的品德美好,這不符合實際。“玉壺”具有多義性,它可以指酒壺、月亮、燈、滴漏等。把“玉壺”解釋為酒壺,既是推杯換盞時的諧謔,也極符合王昌齡當時的心態。全詩音調諧美,詩風沈郁,又采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壹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壹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壹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註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壹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壹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壹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參考資料: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妳/疚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中/盡管 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 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可是 我壹直都在這樣做/錯過那花滿枝丫的昨日/又要 錯過今朝/今朝仍要重復那相同的別離/余生將成陌路壹去千裏/在暮靄裏向妳深深俯首/請/為我珍重/盡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 ――席慕容《送別》 席慕容是我十分喜愛的詩人之壹,她不僅是壹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更是壹位卓越的女畫家,因此她的詩具有很強的畫面感。
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是她詩歌的最顯著特征,讀來空靈、奇幻、邈遠,令我回味無窮;同時,我還從言語間感受到“席式”特有的深沈、曠達的個性特征和風格。像這首《送別》,將人生的離合聚散濃縮在詩句中,透出幾分詩人對人生世態的真實感悟。
短短的二十四行詩,將昨天、今朝、余生貫穿起來,用送別將人的復雜情感紐結在壹起,用筆淡然而深刻,用字也在不經意處透出匠心,頗耐人尋味。 記得從學校畢業那年暑假,我在筆友的推薦下,到當時郊區的“蘭陵之聲”廣播中做了壹檔讀書節目《靜夜書廊》,其中,我就在演播室、在話筒前為聽眾朗誦了這首詩,當音樂在小小的空間靜靜流淌,我分明從滑過嘴邊的詩句中,看到了繁花滿樹,看到了暮靄沈沈,看到了渡口離人哀怨的雙眼……不得不說再見了,任牽著的手握得緊、再緊,該離開的還是得離開,不屬於自己的終歸不屬於自己。
呵……。
4.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賞析:此詩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壹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這是壹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陽關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境內。渭城在長安附近。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當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渭城,出陽關(或玉門關)。
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常有政治上的交涉,軍事上的沖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俗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當親友到這種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並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遊宦長安,這壹次,又奉使到更遠的西安去。
王維也是在遊宦之中,並非居家,這壹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從長安出發,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物寫起。
前兩句布景。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雨濛濛,沾濕了微細的城土。
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客舍寫明客中送客,並顯示遠送渭城,暫留復別的情況。
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朝雨畫出淒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後兩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壹杯,再待壹會而已。
用壹“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舍,此後之關切懷念,都體現了出來。所以這壹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為什麽如此地殷勤、留戀、關切呢?因為元二壹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要到安西呢?從此以後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壹杯吧。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余。
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 賞析: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
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壹幅離別的畫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壹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壹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壹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
清沈德潛很欣賞這壹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
(《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壹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壹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後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賞析: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壹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壹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壹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壹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
5.古詩詞離別的感悟寫壹篇作文時間,壹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東西,他固然重要,但有時我真的好討厭他,是他,讓人們拼命追逐,整天過得渾渾噩噩,也是他,給人們帶來了離別! 我真的好討厭離別,他是苦澀的,令人心酸,誘惑眼淚的,該來的總會來,該離開的也總會離開,而這壹切的指揮者就是時間。
人的壹生免不了會面對分分合合,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好的,註定有緣早晚會相遇,註定離別早晚會分開,俗話說的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人說過經歷多了會習慣,分離多了會麻木,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不對,經歷雖然多,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分離雖然多了,但每次離別的對象會不同,感情也不同,有時我常常會想,人為什麽要分離,分離是為什麽會心痛,我最害怕離別的場面。說實話,我不是壹個愛哭的女生,但每次面臨離別,眼淚總會落下,甚至我曾想過為了不面對離別,我想把自己包裹起來,只有自己的世界那永遠不會有離別,不過,那應該是不可能的。
想了好久的問題總會有答案,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離別,勇敢的挑戰時間,離別並不代表將永遠失去,朋友間,離別後的壹句問候,偶爾的聊天,會讓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戀人間,分手後的,壹條短信,壹封郵件,那曾經相惜相知的心會輕輕顫抖;親人間,離開後的壹個短短幾分鐘的電話,即使遠隔千裏也會彼此心暖…… 離別,也許是另壹個美好事物的開始,讓我們收起離別的悲傷,用微笑祝福對方不是會更好嗎?。
6.讀唱《送別》後的感受《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
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
第壹、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壹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沈的感嘆。
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壹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壹性,賦予它壹種特別的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