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食用3000多年!古代吃貨們讓竹筍入口也入詩

食用3000多年!古代吃貨們讓竹筍入口也入詩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大詩人蘇東坡先是用壹碗東坡肉饞壞了世間人,再用壹句“日啖荔枝三百顆”讓人念念不忘嶺南的荔枝,而備受其青睞的“綠竹”,則以壹種別樣的清脆受到饕餮者的熱愛。

時下正是吃春筍的季節。對南京人來說,無論是竹幼時的春筍,還是萵筍,都是那麽清香爽口;可對古代吃貨們來說,他們不但吃了,還把它們記錄在了各種史料當中。

“竹萌”是對“竹寶寶”的愛稱

《說文》曰:“筍,竹胎也。”竹筍即竹子從土裏長出來的嫩芽。在中國人眼裏,竹筍“根生大地,渴飲甘泉”“得土而橫逸”,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人們習慣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壹件事物的勃勃生機;進而聯想到,吃了竹筍也可以和它壹樣獲得無限生機。《本草綱目》裏有詳細記載,稱竹筍有“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利隔下氣,化熱消痰爽胃”功效。

據相關專家考證,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食用竹筍了; 歷史 文獻中也不乏對古人吃筍的記錄。“筍,竹萌也,可以為菜肴。”最早的古漢語詞典《爾雅》的定義,道出了竹筍與中國 美食 的 歷史 淵源。其時,人們稱竹筍為“竹萌”,這既是直觀上的稱呼,但也依稀透露出人們對“竹寶寶”的珍愛之情。

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有詩句:“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其中就描寫了壹個盛大的宴席場面,說的是韓侯覲見周王後離京,依禮制由朝廷卿士餞行,上酒百壺、燉新鱉蒸鮮魚,極盡宴會之豐盛,盛上招待貴賓的蔬菜就是嫩筍嫩蒲。周王本人的筍肴還有壹種更奢侈的吃法,據《周禮》記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豆”是指古代宴會盛肉的木器,“菹”有腌制的意思,而“醢”的意思是醬料,所以,周天子的宴席上,“豆”這種器物裏盛放的是腌竹筍和魚肉醬。事實上,由於筍的草酸含量比較高,單純吃的話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但在經過腌制再配上魚醬後,將會使味道更加濃郁。

食筍之風日漸盛行,秦漢時曾有名菜“鹿肉鮑魚筍白羹”,西漢枚乘賦作的《七發》裏有“犓牛之腴,菜以筍蒲”。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還專門寫過壹篇題為《食筍》的詩:“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煮 。紫籜坼故錦 ,素肌擘新芷。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銖躑躕,春風吹作竹。”白居易常年在京城做官,對於他來說,竹筍每天都吃不膩,而且吃到連肉都不想了。

古人裏愛竹筍愛得最熱切的,當數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雅士。竹子代表高風亮節,那麽吃竹筍也是壹件清新脫俗的雅事。南北朝士大夫崇尚清談,追求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竹筍滿足了他們對食物的想象。

古代文人吃貨稱筍比肉好吃

古代文學教授韓希明指出,宋代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壹個高峰期,這在其留下的諸多詩詞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備受推崇的筍不時出現在文人的作品中。

宋代李光的《憶筍》細致描摹了春筍出土的生動景象。“暮春杜鵑啼,茁茁蓬麻稠。冒土出羊角,穿籬露貓頭。”意思是說,杜鵑鳥啼叫的時候,茁壯的春筍密密麻麻地露出地面,細的像羊角,粗的像貓頭。

北宋熙寧六年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在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壹首《於潛僧綠筠軒》,從而誕生了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來,蘇軾被貶黃州,並在《初到黃州》中留下對竹筍美味的念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好吃者,定知魚和筍,味鮮而美,何況東坡乎?”

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也是壹名高級吃貨。他在《從斌老乞苦笱》中寫道:“南園苦筍味勝肉,籜龍稱冤莫采錄。”在他看來,苦筍比肉都要好吃,想來已是食筍成癖了。

除了蘇軾和黃庭堅,南宋楊萬裏也有關於吃筍的佳句傳世。他在《晨炊杜遷市煮筍》中寫道:“不須咒筍莫成竹,頓頓食筍莫食肉。”他和黃庭堅壹樣,都是有筍吃就不要吃肉。“早筍漸上市,青韭初出園;老夫下箸喜,盡屏雞與豚。”這是陸遊的《春晚書齋壁》,春筍端上桌,詩人拈起筷子,心情就很愉快,連平常難得見到的雞肉豬肉都當看不見。

韓希明分析,古人生活清貧,不可能囤多少食材,很多時候只能隨季節時令,有什麽吃什麽。對他們而言,能夠應時品嘗最新鮮的筍,是上天給予的最善意、最體貼的饋贈。馮時行的《食筍》就描寫了這樣壹種狀態,“錦籜初開玉色鮮,烹苞菹脯盡稱賢。絕能加飯非無補,浪說冰脾苦不便。壹日偶無慵下箸,四時都有不論錢。寒儒氣味都休問,準擬淩風作瘦仙。”剝去筍殼,白皙鮮嫩的筍可以任意烹制,這種時鮮菜,可口下飯,就不要指責有沒有營養啦,也不說會不會傷腸胃,壹天沒有筍,就懶得動筷子;要是壹年四季都有,就不論價錢!別說什麽窮書生的寒酸氣,常吃這個,壹定是亭亭玉立、仙風道骨!

乾隆帝六下江南為吃筍而來

除了竹筍本來的味道,在對竹筍進行烹飪的過程中,古代的吃貨們也是傾盡了腦力。

據林洪的《山家清供》記載,鮮嫩的竹筍,裹上加了調料的面糊,油炸至金黃色,甘脆可口,這叫“煿金”;有人把筍切成薄片,和白米壹道煮粥,味道也非常好,這叫“煮玉”。到了清代, 美食 家袁枚在《隨園筆記》中提到“玉蘭片”,即用冬筍鹹制而成,因形如玉蘭花苞得此名。“以冬筍烘片,微加蜜焉。蘇州孫春陽家有鹽、甜二種,以鹽者為佳。”

歷史 上還有壹名食筍大吃貨,那就是乾隆帝,他再次刷新了吃筍天際線。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苑洪琪介紹,乾隆帝六下江南,每次都是耗時約壹個半月,而他往往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後啟程,就是奔著南方的筍去的。其時,冬筍、春筍、青筍紛紛登場,駐蹕杭州西湖行宮,更是在八天時間裏吃過春筍爆炒雞、腌菜炒燕筍、青筍醬汁肉、青筍蔥椒丸子,等等。

苑洪琪分析,其中的青筍就是指萵筍,也叫萵苣,可燒、可炒、可燉、可涼拌,被稱作“千金菜”,暮春初夏,正是食青筍的好時節;江南氣候溫暖,萵筍成熟較早,比其他地方要早上壹個多月,乾隆帝壹路南巡,吃筍正適宜。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