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山海關的詩

有關山海關的詩

關於山海關的詩作很多,內容豐富,色彩紛呈,它們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山海關的景觀、史事和抒發感慨,勾勒出不同時期的歷史畫卷。

壹、明代前期的山海關詩,多為贊美關城的險要和景觀的壯麗。弘治初年,順天巡撫閔的《山海關》詩:“幽薊東來第壹關,襟連滄海枕青山。長城遠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往還”,熱情洋溢地謳歌了山海關景色的雄奇。嘉靖年間,“後七子”領袖李攀龍送著名濤人王世貞赴遼,寫了《塞上曲?送王元美》七絕。“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關大海流。馬上白雲隨漢使,不知何處不堪愁”,表現了詩人愉快的心境,對山海關景物充滿向往之情。

二、明代後期的山海關詩多寫戰爭。隆慶至萬歷初年,愛國名將戚繼光鎮守薊鎮長城壹線長達16年。他曾率兵出關作戰,寫了《出榆關》詩:“前驅皆大將(大將,炮名),列陣盡元戎(元戎,炮名)。夜出榆關外,朝看朔漠空”,反映了當時軍威之壯。萬歷中葉,女真族崛起,東北多事,黃洪憲《山海關》詩:“長城古堞俯滄瀛,百二河山擁上京。銀海仙槎來漢使,玉關秋草戍秦兵。星臨尾部雙龍合,月照平沙萬馬明。聞道遼陽飛羽急,書生急欲請長纓。”表達了作者請纓殺敵報效國家的壯誌。明末,山海關有督師、經略常駐,統率重兵與後金(清)作戰。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寫的《重登山海關城樓》:“甲胄詩篇少,乾坤戎馬多。幻仍看海市,壯擬挽天河。塞上人先老,山頭月奈何。群雄驕語曰,壹劍幾經過。”抒發了人生易老、報國任重、壯誌未酬的感慨。

三、清代前期的山海關詩作,多反映時代的巨變、民生疾苦及個人遭逢,語多沈痛。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五言長詩《山海關》是壹首懷古詩。全詩36句,前10句寫山海關的始築及險要的地理形勢;中16句,敘述明清之戰及名將對山海關防務的經營;後10句,寫吳三桂迎清兵入關及明亡後山海關環境的悲涼。風格古雅平實,慷慨生哀。陳天植、王模的詩則是把山海關作為壹個古戰場來憑吊,抒發對李白成農民軍與吳(三桂)清聯軍鏖兵的感慨:“疆場百戰地,煙火幾家殘”(陳天植《山海關》);“荒沙寒白骨,新鬼嘯黃泉”、“前年百戰地,遺恨至今存”(王模《榆關》)。

尤侗的長詩《出關行》真實地反映了清初京畿鬧饑荒,清廷招募窮苦百姓經由山海關向遼東移民,百姓扶老攜幼,哭泣上路的情景:“出關去,往遼東,詔徙十萬填新豐”; “白頭龍鐘扶老翁,紅顏伶俜攜兒童”;“親戚墳墓天壹方,惜別臨歧淚如雨。”

清初,發配到東北的文人路經山海關多有抒懷之作。如詩僧函可流放沈陽時寫的《宿山海關》詩:“重關猶未度,破衲早生寒。大海依然險,危巒空白攢。鄉書萬裏絕,鼓角五更寒。敢望能生入,回頭仔細看。”詩人吳兆騫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時寫的《出關》詩:“邊樓回望削嶙峋,篳篥喧喧驛騎塵”,“姜女石前頻駐馬,傍關猶是漢家人。”都深沈地表達了對中原故國的依戀。

四、清代中葉以後,寫山海關的詩相對較少,但也有些詩連著時代風雲。蕭德宣的《山海關雜詠》組詩吟詠了鴉片戰爭前夕山海關的風土民情及軍事政治情況:“小車軋軋獨輪摧,男女咨嗟面色灰。問是貧民勤服苦,壹年壹度出關來”。“副軍獨領駐防營,坐擁轅門大纛明。壹片荒涼南北翼,最無生計是旗兵”。鴉片戰爭前夕,思想家魏源寫了《山海關》五絕;“嚴城當子夜,百道起邊聲。島嶼天風起,如聞鴨綠兵。”正確預見到帝國主義將對我國進行武裝侵略,表達出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