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軾的經歷詩句 1.蘇軾的生平及經歷和詩
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2.關於蘇軾的生平事跡和名句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
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
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壹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壹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
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誌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壹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壹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壹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
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裏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誌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註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
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進壹步“了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
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壹個突出內容。
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遊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
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遊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
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
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
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
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
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
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遊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
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
3.關於蘇軾寫的詩的故事
有壹次,蘇東坡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壹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麽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壹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
蘇東坡到合浦後,壹天,他出室外散步,見壹群小孩子圍在壹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麽,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壹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裏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麽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壹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壹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麽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還有壹次 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當蘇東坡來到相府時,王安石正在睡覺,他被管家徐倫引到王安石的東書房用茶。
徐倫走後,蘇東坡見四壁書櫥關閉有鎖,書桌上只有筆硯,更無余物。他打開硯匣,看到是壹方綠色端硯,甚有神采。硯池內余墨未幹,方欲掩蓋,忽見硯匣下露出紙角兒。取出壹看,原來是兩句未完的詩稿,認得是王丞相寫的《詠菊》詩。蘇東坡暗笑:士別三日,換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為官時,老太師下筆數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後,也就不同了。這首詩才寫兩句,不曾終韻,看來已是江郎才盡。蘇東坡拿起來念了壹遍: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笑這兩句詩是亂道,他認為壹年四季,風各有名: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這詩首句說西風,西方屬金,金風行秋令也。那金風壹起,梧葉飄黃,群芳零落。第二句說的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與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妳老來焦幹枯爛,並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錯誤了?蘇東坡興之所發,不能自己,舉筆舐墨,依韻續詩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不多時,王安石走進東書房,看到詩稿,問明情由,認出蘇東坡的筆跡,口中不語,心下躊躇:“蘇東坡這個人,雖然屢遭挫折,輕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離騷》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他不承認自己學疏才淺,反倒來譏笑老夫!明日早朝,奏過天子,將他削職為民。”又想:“且慢,他原來並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隨後叫徐倫取湖廣缺官登記冊來看。發現只有黃州府缺少壹個團練副使。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蘇東坡才力不及,將他貶到黃州。天子準奏,百官聽命,唯有蘇東坡心中不服,認為是王安石因改詩壹事公報私仇。沒奈何,也只得謝恩從命。
次日,蘇東坡辭相離京,星夜趕至黃州。
蘇東坡在黃州與蜀客陳季常為友。不過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秋毫無涉。光陰迅速,將及壹載。重九壹日,天氣晴朗,蘇東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長曾送我菊花數種,栽於後園。今日何不去賞玩壹番?”恰好陳季常來訪,東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後花園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壹朵。驚得蘇東坡目瞪口呆,半響無語。陳季常問道:“子瞻見菊花落瓣,為何如此驚詫?”蘇東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只是焦幹枯爛,並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見他《詠菊》詩中寫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師寫錯了,特地續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貶我至黃州,原來是讓我看看菊花!”陳季常笑道:“是啊!”蘇東坡嘆道:“當初小弟被貶,只以為是王丞相公報私仇。誰知他倒不錯,我倒錯了。今後我壹定謙虛謹慎,不再輕易笑話別人。唉,真是不經壹事,不長壹智啊!“
後來,蘇東坡為亂改菊花詩的事,專程到京,向王安石“負荊請罪”,認錯道歉。
4.求蘇軾的簡歷和經歷以及他非常有名的詩詞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二十二歲中進士,以文章知名.宋神宗朝,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為杭州等處地方官.復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朝,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後新黨再度秉政,蘇東坡又貶謫惠州,並以六十三歲的高齡遠徙瓊州.赦還的明年,死於常州.
蘇軾詞精選: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舌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有感:
神遊之境如親身經歷
赤壁風雲夢千古英雄
人生如戲竟壹壞黃土
蘇軾詩精選: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惠崇春江曉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與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5.有關蘇軾樂觀的事例及詩句
舉壹些詩句為例吧:
壹、“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是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後被貶黃州後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壹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歷無數人生挫折與磨難後的感悟,這真是壹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二、“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單看字面,這黃州真是居住的勝地呀,魚美、筍香。可這是蘇軾生平第壹次被貶,初到貶地的感受。換作常人,初到貶所,壹定是愁眉不展,壹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裏,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壹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後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壹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壹路的貶謫生涯,唱出了這兩句人生感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壹個蠻荒瘴癧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遊奇絕”,這真是壹種大胸懷、大樂觀。
四、“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是蘇軾去逝之年對自己事業的總結與評價,回首壹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之地,在貶謫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實,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所以壹生的功業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貶謫文化的最強音,是九死不悔的執著,更是大樂觀!
6.關於蘇軾的詩歌的感受
第壹次讀到蘇東坡的《江城子》時,幾乎為之震撼。
那樣樸素的詩句背後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種悲愴的容量悠悠然穿過了幾百年的時間,穿過了薄薄的紙背,幾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我想那裏壹定是有壹種能量.那將是我所不懂的孤獨的能量. 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孤獨或許就在幾百年前的那壹晚忽然發生了,猶如火樹銀花壹樣絢爛無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觸摸到那電光火石般壹閃的疼痛的光芒. 此時的蘇東坡,正在安徽密州做壹個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剛剛39歲,正當所有的男人做事業的時候.雖然朝廷並不重用他,他仍然為壹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他被不為人知的孤獨包圍著.這時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個總是站在他的身後卻又早早離開人世的女人. 幾年後,蘇軾被貶到湖北的黃州.在這裏,他向孤獨靠近了壹大步,也向思考與成熟靠近了壹大步.如果說他在《江城子》裏的孤獨是充滿苦悶的"有恨無人省"的孤獨,那麽從他在黃州的詩句裏發現,他的孤獨又向前邁出了壹大步,在逐漸平靜的夜裏獨自思考、飲酒放歌,他的孤獨升華為壹種"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獨. 我不是蘇軾,無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壹道荒涼的門廊之前,邊嘆息邊寫下詩句.然而,這種明晃晃的刺痛竟越過了九百多年漫長的時間的長河,在同樣清冷的夜裏,也慢慢地浸潤了我的心.我又壹次翻閱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壹文,試圖在他的筆下找到答案.他說:"蘇東坡在黃州是很淒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淒苦的掙紮和超越." 法國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筆下,無盡蒼茫地問到:"是什麽讓孤獨發出聲響?"壹時成為所有孤獨的人的箴言,是什麽讓孤獨與孤獨發生碰撞,讓孤獨的人之間發生碰撞?女作家壹邊問,壹邊淺淺地笑,笑浮浮沈沈變幻莫測的人生、命運還有愛情,嘴角帶著壹絲滄桑壹絲嘲諷. 我也無法回答,但是我知道,這種碰撞壹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猶如寂靜如水的長夜裏,忽然的壹記有朋自遠方來的清脆的扣門聲,那種撞擊之聲將是無與倫比的天籟之音.壹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鐘子期曾經遭遇過,相信那是他們壹生中最完美的壹次遭遇,壹把斷裂的古弦琴,壹首千古流傳的就是這種遭遇的見證. 全篇不見"孤獨"二字,而此刻,而我,卻讀得滿眼皆是,猶如滿樹秋色遍眼銀花,亂影婆娑.文字的亂葉紛紛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壹壹遠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現,呈壹種觸目驚心的顏色,有如浮雕壹般,桀傲,堅硬,它站立的姿勢快要讓我心折. 誰會用孤獨像刀子壹樣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誰就會像水晶那樣透明,對於有同感的人來說,卻是壹只溫暖的手. 對於壹個高貴的人格來說,孤獨的盡頭不是壹種背影坍塌下去的過程,而是壹種巍峨站立起來的姿勢。
7.蘇軾的經歷
蘇軾生平
宋四家蘇軾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壹”,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壹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壹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壹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壹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變得心灰意懶,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壹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
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壹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壹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而後,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壹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