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蟬別稱的由來

蟬別稱的由來

蟬”又名“知了”。在古人的眼中,蟬是壹種神聖的靈物,有著很高的地位,寓意著純潔、清高、通靈。史記中有:“蟬蛻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的壹生雖然大多時間都在泥土中度過,但待其蛻變為蟬時卻攀於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正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用其來比喻人之清高、高潔的品德。

蟬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而飛蟬的壽命卻十分短暫,抵不過壹個夏天,蟬的生命歷程象征著重生,也代表著對生活的無限執著和對信念的奮不顧身,所以在古代葬禮中,人們會把玉蟬放入逝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

據考證,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蟬的形象。商代殷墟“婦好”墓中,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壹些飾以蟬紋。可見蟬的形象作為壹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人們雕琢玉蟬,作為帽飾,這就是“冠蟬”的來歷。除此之外,早年的蟬還因其蛻殼變化的特殊性被人們賦予了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玉琀蟬”就源此而生。以“玉琀蟬”隨葬的風俗,在漢代最為流行。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蟬較少,大量商代玉蟬出土在商代後期的殷墟各個墓葬中,雕工粗簡造型頗為誇張。該時期的玉蟬造型多為雙翼收攏、靜態匍匐狀,形態呆板。漢代的玉蟬刀法犀利簡潔、鋒棱畢露、線條挺拔,制作精美規矩、造型飽滿生動,是中國古代玉蟬制作的最輝煌階段。明代玉蟬明清兩朝的玉蟬更加趨於寫實。

對蟬,中國古代文人似乎總有壹種別樣的情愫。在他們眼中,蟬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且有出土蛻變重生等特征,而這些,都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找新生的樸素願望相符。蟬的形象,由此也變得愈發神秘而富於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