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宋代詩人範成大創作的壹首七言律詩。
全詩拼音版如下:
全詩如下:
荒園蕭瑟懶追隨,舞燕啼鶯各自私。
窗下日長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詩。
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壹釣絲。
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
全詩的字面意思:
荒蕪的園子冷落淒清, 我懶得去尋遊觀賞;燕子翻飛黃鶯歡叫,全不管別人心情怎樣。
白天愈來愈長,正好在窗下多睡壹會兒; 酒樽前花兒已經雕謝,激不起詩的聯想。
我久已老(夢不見周公),只落得兩鬢蓬亂;棄官回鄉吧,跟壹竿釣絲相傍。
可以想見竹籬東面,春水已經漲滿;柳絲低垂的岸邊,小船兒正孤單地搖晃。
全詩賞析:
詩起筆描寫暮春園景:園中已不再是百花爭艷,而是又“荒”又“蕭瑟”,可見其春老花殘,落英狼藉。“懶追隨”,透露出詩人已無遊賞之興。然而這“荒園”畢竟不乏“追隨”者。那些燕與鶯,又“舞”又“啼”,多麽得意;但他們貪戀荒園,不過是因為腐枝敗葉問小蟲多,便於捕食罷了,故日“各自私”。這裏,“各自私”的燕與鶯,“蕭瑟”的“荒園”,顯然別有喻意,隱射時事,他聯想到即將崩潰的南宋小朝廷,聯想到朝廷中那班爭權奪利的小人。頷聯緊承首句。“日長”、“花老”,既點出暮春時令,也暗示詩人心緒。常言道:“歡愉恨夜短,愁悶覺日長。”昏昏醉眠,日長難遣,尊前花老,詩情難覓,於是止不住把滿懷愁緒,直接抒寫出來。
“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壹釣絲。”這是全詩的轉折,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由“花老”而聯想到人老。這裏“吾衰久矣”,既是字面義,也是暗用典。詩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嘆當時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壹統天下的局面恢復無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術,只好“歸去來兮壹釣絲”——退歸故裏,隱居垂釣。
詩到此,意旨已明,似無可說,但詩人蕩開壹筆,另辟新境:“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好壹幅江南水鄉暮春圖:春水漫漫,疏籬如屏,柳絲垂掛,小舟蕩漾,該詩句描繪了壹個美麗的意境。“小舟無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詩人歸來作伴哩。這裏還需弄清“籬東”壹詞源於陶句“采菊東籬下”,後借指故園。這壹聯,不僅進壹步渲染思歸之情,而且這幅美好的暮春圖,與開頭那“蕭條”的“荒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見詩人的愛憎和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