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情況並非如此,“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些優美的詩句,或言情、或談理、或清幽、或豪放,不都是出自宋人之手嗎?
壹、唐詩、宋詩孰優孰劣?
歷來人們特別喜歡評比唐詩和宋詩的優劣,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現在大學者錢鐘書的觀點十分發人深省,他在《唐宋詩風格之別》壹文中指出:
“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意思就是說,唐詩和宋詩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風格。
唐詩的特征是情感豐沛、意境深遠,宋詩的特征是擅長說理。
那為什麽要稱呼它們是“唐詩”“宋詩”呢?因為就整體而言,唐詩中情感豐沛、意境深遠的詩歌數量較多,所以我們把這種風格的詩稱為“唐詩”,同理,擅長說理的詩歌被稱為“宋詩”。
從文學風格的角度來講,唐詩不壹定出於唐人之手,宋詩不壹定出於宋人之手。 唐代也有擅長說理的詩人,比如杜甫。宋代也有瀟灑自如、情景交融的詩歌。
因此,唐詩宋調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兩種不同的風格。
?二、宋詩風格形成的背景。
其實,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麽宋代會形成和唐代迥異的詩歌風貌?在這個問題上,徐復觀先生的論述頗為精辟。
壹、宋代在時間上承接五代,但在文化上,五代沒有什麽遺產可以繼承,而是直接繼承唐代。唐代真可謂是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遺產。 面對這樣豐富的遺產,宋朝人感到了“難以為繼”的壓力。所以希望能夠開創新的詩風。既然唐詩以抒情見長,那宋人就選擇談理;唐詩以辭藻瑰麗見長,那宋人就選擇平淡。
二、唐詩是貴族的文學,宋詩則是平民的文學。
唐代的門第觀念很重,很多詩人都出身高貴,比如大詩人杜甫就經常誇贊自己的祖父杜審言和遠祖杜預。貴族文學不免帶有華貴氣和浪漫氣。安史之亂以後,門閥貴族幾乎都被消滅幹凈了。文學也就從貴族轉向了平民。宋代很多文人就是平民出身,也甘於做個平民。所以宋詩也就沾染了平淡樸素的氣質。
三、考試制度對人的影響比妳想象中的更深遠。
假如高考只考作詩,那麽每個考生都會把平仄規律、韻部背的滾瓜爛熟。滿大街開設的就不會再是英語補習班了,而是詩歌研習社。
唐代以詩賦取士,宋代以經義取士。宋代又是古文特別盛行的時代,歐陽修、蘇軾兩位文壇領袖提倡的是平易通俗的風格。文章風格也會影響詩歌風格,畢竟寫文章和作詩的都是同壹批人。這就形成了宋詩的壹個特點—以文為詩。以文為詩就是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消解了詩歌語言的跳躍性,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詩歌的藝術性。
四、對唐代及五代的浩劫進行反思,迫使宋人理性精神有所發展。 宋代理學家們反思的結果之壹就是:縱欲會招致災禍。所以他們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唐代詩人白居易還能大膽的在詩中誇贊自己的兩位小妾“樊素櫻桃口,楊柳小蠻腰”,這種情況在宋詩中幾乎看不到。
人的七情六欲怎是說壓抑就能壓抑得了的呢?宋代的七情六欲都跑到了詞裏。在這方面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歐陽修了。他的詩歌是比較正式的,情感也相對嚴肅。如果只讀他的詩妳可能覺得他是壹個呆板的老夫子。然而,就是這樣壹位老夫子,創作了大量的艷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些纏綿悱惻的詞句都是出自歐陽修之手。
因此,宋代詩人並非不會作詩,只是作了不同於唐詩的詩。後世人出於個人的喜好,或尊崇唐詩,如李攀龍,或推重宋詩,如袁宏道。這就像是四川人愛吃辣,廣東人喜吃甜,妳說到底哪個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