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方塔園怎麽聯系

方塔園怎麽聯系

方塔園聯系方式:021-5783813957838594松江鎮中山東路235號

方塔園景點簡介:

方塔即“興聖教寺塔”,因塔邊的興聖教寺而得名。它聳立在公園的中心,園湖的北岸,建於北宋熙寧元_年間(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9層,因襲唐代磚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稱方塔。方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磚身底層外壁每面寬6米,四周築有圍廊,以上逐層收縮,磚身外壁由磚柱劃分為三間,正間設壺門,內為方室,設木梯連接各層。塔頂部是由覆盆、相輪、寶瓶組成的高達八米的塔剎,有4根鐵索,從尖頂拖向第九層的檐角,稱為風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銅鈴,名曰“警鳥”,風吹鈴響,悅耳動聽,是防止鳥兒落塔做窩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覽四周,古城松江全貌盡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與其科學而巧妙的構造是分不開的。首先,在方塔塔體中,木材的料極多,除外部的樓梯、平座、塔檐、鬥拱外,塔體內每層還設有木箍三道。這種做法在建築中是被禁止的,因為建築結構中(磚、石等材料間)不準夾有木質,因為木質易腐會造成建築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代原物),都沒有蟲蛀、腐朽,連白蟻也沒有,這是壹個奇跡。(在方塔修繕中,有壹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況深為驚訝,說這是妳們祖先留下來的無價之寶。)抗日戰爭時,日軍的炸彈在方塔旁爆炸,卻沒有把方塔炸毀,這又是壹個奇跡。據同濟大學陳從周、魯賓傑兩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經過了防腐柔韌處理,千年不腐,炮轟不倒,肯定與之有關。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繕時發現方塔塔基是用木樁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幹千年,濕千年,幹幹濕濕兩三年“(木工諺語)的道理,成功地築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傾斜也很小(向西北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與眾不同,他向東南傾斜,西北角地最高處為40公分,而東南角卻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會明顯感到地面的傾斜。這難道是祖先們在建塔時地疏忽嗎?其實這體現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為松江東臨大海,夏季東南風、臺風比較多,因此塔基有意識地往東南方向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壹書中,寫過壹個故事,說曾經有壹個造塔老工匠,暮年時他造了這樣壹座斜塔,大家看不懂,問他為什麽要造這樣壹座塔呢?他說:“我們這些人是看不到了,這座塔在兩百年以後就會變成壹座直的塔,而且永遠不再傾斜了。”由此可見方塔與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壹轍,是在研究了當地的氣象、地質,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壹系列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因此可知這座塔的價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譽冠東南,藝術性極強。方塔的特點是塔身瘦長,塔檐寬大,形體猶似壹位身著長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詩人黃霆的壹首“竹枝詞”是這樣盛贊方塔的:“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兩句話就把方塔的藝術特色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方塔的建造還有著壹個美麗地傳說。(參見傳說故事)

方塔的藝術處理還不僅限於塔身、塔檐,它還有許多特殊的處理,譬如:為了塔體的修美,塔體外除去繁冗,把樓梯都設計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層到九層每壹個檐角的連線都呈拋物線的弧度,名叫“卷剎”。它的塔剎也與眾不同,和塔身壹樣,比別的塔更顯修長。

方塔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在他所寫的《江蘇之塔》壹書中說:“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類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說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於北宋時期建成的塔,而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術和施工,都是壹個典型的唐代樓閣式磚木結構塔。鑒於這種主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興聖教寺塔被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百年間,方塔進行過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壹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颶風吹落塔剎相輪,毀欄桿,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毀,僅塔與鐘樓獨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邊建懺堂,額曰“興聖塔院”。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巡撫周忱捐款重建。萬歷年間(1573~1619年)為募款修塔,僧大振斷臂以示虔誠。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間(1821~1850年)多次修葺。清鹹豐十年(1860年)鐘樓及塔院俱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城隍廟殿宇大部分遭日軍轟炸焚燒,僅塔與廟前照壁幸免於難。

解放前,塔的磚身出現裂縫,塔內各層木結構全部損壞。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全面勘查方塔的結構和損壞情況,1973年,擬訂《松江興聖教寺塔修繕方案》,1975年開工修繕,1977年竣工。此次大修,換去了塔心木,卸裝塔剎,補換相輪,修復各層樓梯、樓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築物常采用的“尋杖式”欄桿,重建了圍廊。期間,發現第三層西壁檐下兩組鬥拱之間,稱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畫。同時在對保留下來的177朵鬥拱整理鑒定中,發現其111朵為宋代原物。有關專家坦言,江南磚木結構的寶塔眾多,但能保留這麽多宋代鬥拱是極為少見的。更可貴的是,在這次修復中,考古人員在塔底層地面正中部分揭開了1.5平方米的磚面,挖掘出壹座磚砌地宮,出土了壹只刻著龍紋圖案,兩端鐫刻著雙虎的漢白玉石函,函蓋上放著壹尊銅菩薩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著42枚宋代錢幣。打開石函,裏面又出現壹個漆匣,匣內用帛包裹銅佛像壹尊,銀盒兩只,內藏舍利壹對。這些珍貴文物現由上海博物館收藏。

相鄰於其昌廊西側,明代建築,風格簡樸。原是清初華亭(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撫屆滿回歸故裏後載松江城西倉橋附近購得宅第,1984年遷於方塔園。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架,為扁作廳堂之式。廳有壹特色:“壹梁四柱”系為十分罕見得上等木材“金絲楠木”,故民間又稱此堂為“楠木廳”。廳內結構簡明、流暢、古雅,擺設實為松江地區典型的明代建築。

1990年,蘭瑞堂辟為“明朱舜水紀念堂”。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所書得“存古映今”高懸於堂對面大門的上方,寓意深遠。朱舜水,名之瑜,字楚與,到日本後,字魯與,號舜水,以號行。明代人,生於浙江余姚,少年時抱著經世之才,由余姚輾轉錢塘到松江,考中松江儒學生,受業於幾社成員朱永佑和張肯堂之門。朱永佑,松江華亭人,抗清英雄,曾居住於方塔園內,他經常教導他的學子們以“學問做人”。朱舜水後拜吳鐘巒為恩貢坐師,提督蘇松等處學政推薦他為“文武全才第壹名”赴禮部任職,他堅決拒絕。以後朝廷又多幾次奉詔特征,均堅辭不受。後因與幾社領袖陳子龍組織義軍抗清失敗而到日本。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國光待以賓師之禮,安排他講學授徒,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建築、器物以及衣冠等各門技藝,且繪圖制型,以助其詳知構造和制作的原理。後來日本編纂《大日本史》,特請朱舜水參與。之後以此書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水戶學”(即“天寶學”),均反映了朱舜水學說的遺緒,影響所及,直至“明治維新”。朱舜水的著作,均留在日本,並被陸續編印出版,流傳很廣,有效地促進了日本學術的發展。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朱舜水在日本長崎逝世,時年八十三歲,日本謚為“文恭先生”稱號,立祠祀之,至今,日本民間仍有多種紀念朱舜水的活動。1985年7月,蘭瑞堂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方塔天妃宮,前身為順濟廟,原位於上海小東門十六鋪壹帶,鹹豐三年(1853年)遭毀,光緒九年(1883年)易地上海北蘇州路河南路橋堍重建,廟額“天妃宮”。20世紀70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設需要,“天妃宮”移至上海松江方塔園內,名“天妃宮”。

方塔天妃宮是現今上海地區唯壹幸存的媽祖廟遺跡,它坐落於方塔園中心廣場的東北隅,大殿俊秀,飛檐翼角,基座坦蕩,臺階開闊,舉駕高聳,面寬五楹,廊道縈回,梁柱粗碩,軒昂偉岸,氣勢恢宏,森森然,存廟堂肅穆之氣。面積為330平方米,高17米,磚木結構,雕刻精致華麗,體現了晚清建築的特色,殿內懸有當今書法家吳健賢、陳佩秋、周慧_等書寫的匾額、楹聯。

天妃宮亦稱“天後宮”,東南沿海壹帶稱“媽祖廟”、“娘媽廟”等。媽祖實有其人,名叫林默,民間稱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島人,父親是湄洲都巡官林願,她是最小的女兒,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林默生前在家紡織,“生面神異”,識水性、懂巫術,富俠義之心,經常親自駕船或組織搶救海上遇難船只和人員,短短壹生***救助數百人。雍熙四年(987年),他28歲時,在壹次救助海難同胞時獻身。福建壹帶人民十分崇敬她,在湄洲建廟供奉媽祖,紀念媽祖。於是湄洲媽祖廟成了當今全世界四千余座媽祖廟的祖廟。不久,民間又稱媽祖為海神,朝廷又封媽祖為天妃。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後,歷代皇帝均有_封。宋徽宗時賜“順濟”廟額,後又賜封“靈昭惠應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認為林默“威靈顯耀,應驗昭彰”,封其為“護國名著天妃”;明朝加封四次,永樂五年,鄭和出使西洋因壹路順風,奏請奉旨修廟;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帝要統壹臺灣派泉州人施瑯出征,施瑯祈求媽祖神靈相助,結果戰船橫渡臺灣海峽時非常順利,似有神助,康熙_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後又晉封為天後。道光年間再封為“天上聖母”。

1993年10月,方塔天妃宮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方塔天妃宮進行了大修。2002年,方塔天妃宮浦江媽祖文化內涵及其設施得以恢復,並於同年9月28日舉行了“浦江媽祖開光典禮”和“上海方塔天妃宮開放儀式”。

方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壹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影壁”或“屏風墻”。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避免氣沖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門前面置壹堵墻。為了保持“氣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故形成照壁這種建築形式。照壁具有擋風,遮蔽視線的作用,墻面若有裝飾則造成對景效果。

方塔園內,塔之北側,面北而立著壹座巨大的磚雕照壁。該壁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為松江府城隍廟門前的屏風墻,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乃至全國地區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磚雕。

照壁寬6.1米,高4.7米,約30平方米,由近百塊細泥青磚雕鑿而成。照壁檐下鬥拱之間刻有八個小篆體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中間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兩梢間中部的左面雕刻著東方保護神青龍,右面雕刻著西方保護神白虎。雕刻手法有浮雕、鏤雕、透雕和空雕。所刻神獸、動物、器物、花卉和圖案線條等,層次分明,刀法流暢圓熟。壁面正中,鐫刻有壹頭鹿角、獅尾、牛蹄、龍麟的怪獸。它與傳說中的龍、鳳、龜壹樣,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名“犭貪”。犭貪四周雕有靈芝草、搖錢樹、飛禽走獸、元寶等。犭貪獨角直豎,眼如銅鈴,口大齒銳,四腳踩著元寶、珊瑚、如意、玉杯,正昂首張口,欲四足騰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照壁上還雕有吉祥畫面:左上角壹只鳳凰的嘴裏銜著壹卷書,意為:“奉獻天書”;左下角蓮花旁邊有壹只寶瓶,內插3支戟,瓶邊有壹支笙,諧音暗示為“平生三級”;樹上坐著壹只猴子,枝上掛著壹方金印,寓意為“封候掛印”;還有含義為飛黃騰達的“魚跳龍門”及“八仙過海”等,形態生動,雕工精致,立體感強。整幅浮雕從畫面構思、結構布局到制磚技術、雕刻藝術,都體現了古代松江瑰麗的藝術水平,可謂精美絕倫,不可多得,實為“壹顆明珠”。此照壁作為我國明代初期磚刻工藝的代表作,收於《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壹書中。

照壁還有壹個生動的傳說。(參見傳說故事)民間以此傳說教育後人為人不可貪,貪得無厭者,就會像“犭貪”壹樣自取滅亡。因此,古代每個到松江就職的官員,到任後都去府城隍廟參拜照壁,表示自己做官期間要為民服務,不做貪官。此說雖無正史記載,但表達了松江人民希望松江的父母官能廉潔奉公、為百姓做好事的願望,同時也體現了道家“勸人為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