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新墳什麽時候掃墓

新墳什麽時候掃墓

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根據西安這兒的喪俗講究,人死後,每期七天祭奠壹次,***七七四十九天,七七為盡期不錄(不祭奠)。

也就是說只祭奠六期,其中第三期或第五期,去世人的家人和親朋好友約和在壹起,***同祭奠掃墓壹次,這是第壹次掃墓,第二次時間在人去世後的百日進行。

以後,就是每年的清明節了。還有每年的陰歷(農歷)十月初壹這天去掃墓了。不過,各地喪俗不同,可以問問當地的老人們。

新墳完墳後三年內要「培墓」:子孫須要酒肴、三牲五果祭拜,第壹年開墓頭要在清明前擇壹日,第二日在清明當天,第三年在清明後擇壹天。此後每在清明前後率子孫帶水果墓紙去掃墓。培墓又稱「挹墓」、「墻墓」、「填墓」等。

培墓的的方法:

1、今年是第壹年(或第二、三年),培墓的時間取那壹天,連絡該墓的子孫、集合時間、地點、物品何人準備、如何準備?

2、物品:三牲乙付、杯三只、酒壹瓶、小紅燭二對、香壹束、花二對、水果數樣、五味碗壹套、壽金、大銀、墓紙、鞭炮壹串、打火機、筷壹雙、芋頭、熟鴨蛋、紅圓十二粒、叛裸、紅龜、水壹些(澆草用)等。

3、整理墓園:備鐮刀、側刀、手套,闔家子孫整理墓園。

4、祭拜後掛好墓紙(鼎盾頂,也表示翻修屋頂),將芋頭與熟蛋之皮剝掉,丟在墓龜上,其意為芋(育子育孫)、蛋(卵子卵生),又取分割作用:陰陽兩界,脫殼之意,也由於芋頭皮及蛋殼富養分,有助墓草的繁衍之功能。

燒完金銀紙鳴炮,昔日有地方小孩成群[捐墓裸],如今已無此風俗。

擴展資料:

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流傳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壹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而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掃墓,如上海、杭州、福建莆田、德化、永春、安溪、廣東潮汕、海南、昆明等地方,福建其他地方風俗各異,掃墓時間並不統壹。

不過,我們在提倡清明追思的同時,對於清明節的祭奠形式卻有改進的必要。據媒體報道,2008年到蘇州掃墓的車流增加了兩成,滬寧高速車滿為患,江橋收費站車龍蜿蜒近4公裏。

除了堵車,祭奠時采用放鞭炮、燒紙錢、點香燭等傳統的祭奠方式,還易帶來火災和空氣汙染——清明前後天氣幹燥,風勢又大,祭掃多數在郊外和山地等成片草地區域進行,壹個煙頭即可引燃火災。

此外,目前的壹些祭奠方式,還容易滋長攀比、封建迷信歪風:有的把莊重的祭祀變成醜態百出的封建迷信活動,燒紙屋、紙車甚至燒紙“二奶”。

有的以祭祖為名,變相勒索親朋錢財……據報載,還有不少公墓管理機構爭相推出壹千元、兩千元的祭祀物品“套餐”;也有的公墓機構借機進行豪華墓地展銷……

清明祭掃應該更多地強化精神意義上的追思,而不應該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表達,所以要有正確的表達方式,體現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精神。

古人雲:“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從另壹個側面說出了這個道理。

譬如,半個多世紀以前,作家老舍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清明到了,處處桃紅柳綠,且別忙著去燒紙,最要緊的還是種樹……”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掃墓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又到清明掃墓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