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道教聖地北嶽恒山,早在漢代,這裏就有寺廟建築,之後,歷代都有建築,到明、清時期,已經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據說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其中最著名的是懸空寺,這也是我國僅存的懸空式建築群。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深源縣城南400米,這裏有左右對峙的兩座恒山主峰,東面叫天峰嶺,西面叫翠屏山,兩山之中是壹條叫金龍峽的山谷,懸空寺就建在西巖峭壁上。該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1300多年。金、明、清三代曾加以重修,最初叫玄空寺,明清以後改為懸空寺。懸空寺現有大小殿宇40間,都是先在山崖上向山體鑿成凹進的地基,然後再建造的。就像是鑲嵌在崖壁上壹樣。上頂青天白雲,下臨萬仞峭壁,遠遠望去,宛如瓊樓玉宇從天而降,十分險峻壯觀。其中有兩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其中以30米棧道相聯接,棧道中間又起重檐樓閣壹座,更使人有危如累卵的感覺。當地民謠說“金龍峽,巖似削,懸空寺,馬尾吊”,“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曾有壹首古詩寫道:“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這些詩句,生動地描繪了懸空寺驚險神奇,動人心魄的景象。
懸空寺是怎樣“懸掛”在陡岸峭壁上的呢?以“懸掛”在全寺最高處的三教殿為例。這是全寺兩座最大的樓閣之壹,三層九脊,它的荷載分別由每層插入崖石的木梁承擔,而木梁與層間立柱,以及嵌固在峭壁上的斜撐相互連接成壹整體,使結構具有極為良好的穩定性。這些建築經歷了多年風雨的侵襲,多次的強烈地震,始終完好無缺,成為古代匠師們運用力學原理解決復雜結構問題的壹個典型範例。
關於懸空寺的修建情況,寺內石碑上曾有記載:壹次重修懸空寺時,很多工匠對它的施工難度望而卻步,後來壹位張姓工匠毅然率眾承攬這個工程。他們在山下加工好所有構件,並繞行幾十裏運至寺頂山頭,然後用繩索連人帶料吊下半崖,壹錘壹斧,經歷幾載才重修完工,體現了高超的智慧和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