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相信很多小夥伴小時候都背過這首詩,沒錯,這是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但妳未必了解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下面就跟著小詩文壹起來了解下吧!
崔護到長安城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長安南郊散心,然後偶遇壹位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時重訪此地,卻不見那位少女,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詩聊以慰藉。
崔護行於城南郊外,忽感口渴,於是冒昧敲響壹間農舍的門扉想討壹碗水喝。農舍柴門吱呀打開,是壹位花季少女,崔護便為門後少女的容顏驚艷了。正是春風十裏,枝頭桃花灼灼,少女的美麗容顏映襯著桃花顯得更是嬌俏可人。
少女給崔護端來壹碗水,崔護邊安靜地喝著,便偷偷打量著這位俏生生的女郎,四目相對時,少女羞得低頭紅了雙頰。他們自此壹見傾心,再難忘懷。
壹年歲月流逝,崔護重訪故地,可那位少女卻不知身在何處,等候多時依然不見記憶裏的那位青蔥少女,眼前只有枝頭桃花依舊如初見時那般美麗。崔護只好把他們的故事用筆寫成詩,也許能讓她見到吧,也許她永遠不會見到。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有很多,或悲或喜……
這位少女原來是壹位已經經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許配給他人的妻子了,可那人家聽聞崔護的這首詩,贊賞有加,並且放了初為人婦的少女回家成全了崔護。
真是浪漫又動人,只是放如今就有人會想這少女如此不就是二婚了?崔護還能不計較嗎?更何況這是看重婦女貞潔的古代呢?
在我們普遍的觀念裏,中國古代的女子尤其保守,二婚女子在婚戀市場裏的行情應當要落到谷底才是。
但實則不然,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婦女的貞操並不如很多網文傳達給我們的那樣重要。人們重視婦女貞節的觀念,主要是南宋晚期開始流行的。而且平民家庭更不如士族人家那樣高歌女德,他們仍然信奉多子多福的觀念,所以比未婚女子更有生育優勢的二婚女子更受歡迎。
其實中國古代的大多數王朝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開放,寡婦再婚很尋常也很普遍,二婚女子的婚戀市場也許比如今要更好。
唐代杜牧的壹首《赤壁》大家都背過的吧?“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講得是杜牧設想當年赤壁之戰,如果周瑜沒有借東風之便贏得那場戰爭,也許勝利者就是曹操了。
眾所周知曹操建造了壹座銅雀臺,在裏面放了眾多美女,還放話說取得天下再得到兩位美人安置在銅雀臺中,和他壹起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這兩位美人說得就是當時姿色名動三國的大、小喬了,她們分別是孫權和周瑜的媳婦兒。
若是曹操真得償所願了,那麽大喬和小喬也都是二婚了。可她們既然已經嫁人了,還是被壹方梟雄曹操這樣寵愛,甚至把她們和天下相提並論。由此就可以看出古人他們是真的不在乎什麽貞潔的,而且只要足夠絕色就還有很大競爭力的。
因為古代社會發展對人口的需要,有過生育經驗的二婚女子其實會更加搶手。古時醫學發展落後,多有母子難產雙雙歇菜的現象,而經歷過成功生育的二婚女子生孩子就更有保障。所以在視傳宗接代為頭等大事的古代社會,二婚女子因此比未婚女子還要容易說媒成功。
我們常聽的兄長去世,弟弟會娶嫂嫂的習俗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甚至有的皇帝都會娶再婚寡婦。比如劉備就娶了蜀中吳儀的夫人,孫權娶了他堂嫂徐氏,還有著名的寡婦太後劉娥。更勁爆的是皇太極,據說娶了四個二婚女子,可以說是很不在意女子貞潔的了。
所以說古代二婚女子在婚戀市場還是如此搶手和大受追捧的,和現代社會是有差異的,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時代差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