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軾寫的荔枝詩句 1.蘇軾關於荔枝的詩
《食荔枝》。
全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翻譯: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擴展資料: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著。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2.蘇軾寫過的有關荔枝的詩
惠州壹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天漸漸熱了,荔枝也在炙熱的驕陽中紅了。壹時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說法又多起來了。
這兩句流傳甚廣的詩出自詩人蘇軾,解詩者都以為東坡先生是在贊美嶺南風物,以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不錯,蘇軾在嶺南時,比被貶黃州時的心情是要好很多,沒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宋史》也說蘇軾在惠州時“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而就在那時,東坡先生寫下了大量有關荔枝的詩作。蘇軾首次在惠州吃到荔枝是在紹聖二年四月十壹日,於是作《四月十壹日初食荔枝》壹詩,對荔枝極盡贊美:“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在《新年五首》中,蘇軾則說“荔枝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中則是“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活脫脫壹副饞相。在《食荔枝二首》,以及《和陶歸園田居》等詩中,蘇軾,這位遭貶的詩人,仍然在熱情地對荔枝唱贊歌。
在那段時間裏,蘇軾還喜歡和陶淵明的詩,並把和陶的詩專門編成詩集。而蘇軾此時的詩文中,與僧人唱和的作品也多了起來。後人學佛的把蘇軾說成佛門中某位尊者轉世,大約就是因了蘇軾在作品中表現出的這種“心安是歸處”的意識吧。於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便做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最好註解,成了後人賣荔枝時最好的廣告語。
但是,蘇軾牽掛國計民生的憂患情思,卻從來不曾減弱過,《和陶詠三良》曰:“殺身固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而在《荔枝嘆》中,他借漢唐舊事抨擊統治階級只顧自己享樂不管民眾死活的醜惡嘴臉,憂患意識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十裏壹置飛塵灰,五裏壹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壹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前人“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影射,在東坡這裏,則成了悲憤的直白,“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小小的荔枝雖味道極美,但實在無法讓東坡先生真正“樂不思蜀”。後人借此為荔枝打的廣告,也實在有違詩人的本意。民間說法是“壹顆荔枝三把火”,而“日啖荔枝三百顆”,那簡直就是九百把火,可能就是這九百把火燒得東坡先生怒發沖冠,而後最終去橫渡瓊海呢!
3.蘇軾贊頌荔枝的古詩
《四月十壹日初食荔支》
——宋·蘇軾
南村諸楊北村盧,(謂楊梅、盧橘也。)白花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支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予嘗謂荔支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
我生涉世本為口,壹官久已輕蒓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裏真良圖。
《食荔支二首(並引)》
——宋·蘇軾
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壹株,郡人謂將軍枝。今風大熟,賞啖之餘,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將軍大樹旁。
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
料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
分甘遍鈴下,也到黑衣郎。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4.關於荔枝的詩句
1、《惠州壹絕 / 食荔枝》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2、《減字木蘭花·荔枝》宋代:蘇軾
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
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
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擘。
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
譯文:福建產的珍貴貢品,經海運輸的船隊來往快速。玉座的金盤空空也,貢到不貢荔枝的歷史已有四百年了。荔枝殼輕紅、肉濃白,正適合美女的細長的手去剝開它。荔枝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當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
3、《南鄉子·雙荔枝》宋代:蘇軾
天與化工知。賜得衣裳總是緋。每向華堂深處見,憐伊。兩個心腸壹片兒。
自小便相隨。綺席歌筵不暫離。苦恨人人分拆破,東西。怎得成雙似舊時。
譯文:天同造化說,他恩賜給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紅色的。每每朝華堂深處壹看,可憐妳,雖有兩顆果核,可肉是連成壹片的。從小,我倆就形影不離,在盛美的唱歌勸酒的宴席上,壹刻也未分開。極端痛恨將兩個核仁壹個個地打成兩半,怎能恢復那成雙成對昔日苦戀模樣。
4、《成都曲》唐代: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裏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譯文:新雨初霽,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山頭嶺畔,荔枝垂紅,四野飄溢清香。城南萬裏橋邊有許多酒家,來遊玩的人最喜歡在哪家投宿呢?
5、《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宋代:李師中
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
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
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雁飛。
譯文:在夢中被子規鳥的啼叫喚醒,擡頭向窗外望去,城樓上掛著壹彎殘月,仿佛被子規鳥啼破了似的。我乘著華麗的船就要出發,江水清澈,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在別離之時,佳人與我相對而泣,熱淚滾滾,打濕了錦衣。此去壹別,天各壹方,不知何日重逢。嶺南偏遠,鴻雁難以飛到,想必書信稀少。
5.古詩詞中關於描寫荔枝的詩句集錦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壹》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蘇軾《食荔枝》
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 —— 歐陽修《浪淘沙》
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 張籍《成都曲》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 白居易《種荔枝》
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 白居易《荔枝樓對酒》
壹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 丘浚《詠荔枝》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 丘浚《詠荔枝》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應先; —— 何景明《鰣魚》
揉藍霧霧薔薇淺,半露冰肌玉不如。 —— 丘崈《鷓鴣天(詠綠荔枝)》
《詠荔枝》明.丘浚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壹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這首《詠荔枝》似尋常卻奇兀,正確理解“可憐”壹句,是準確把握全詩寄托所在的關鍵。
壹般人都把“可憐”理解為“哀憐”,那不但是對詩人匠心的隔閡,更是對詩人襟抱的無知,丘浚從小就胸懷“遙從海外數中原”(《五指山》)、“應須壹口吸江湘”(《海》)的雄心大誌,對生在海南長在海南充滿著自豪和自信,沒有絲毫的自卑,絕不會作怨天怨地的可憐相。他誌大才大,深受時人器重推薦,使他少年得誌,壹路春風得意,從壹介書生做到中央高級長官。絕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天涯淪落人的失落感。
所以,“可憐”在這裏只能是愛憐之意。“可憐”作“可愛”解古已有之。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唐·杜牧《睦州四韻》:“州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宋王安石《北堂》:“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據此,末兩句是說,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壹種無以倫比的甜美味道,是因為它長在得天獨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無以倫比的天然美質,才能這樣加倍招人喜愛和受人青睞。只有在天涯海角這片得天獨厚的熱土上,才能生長出海南荔枝這種無比珍貴的天然美物。詩人對海南荔枝這種無以復加的嘉許推崇,其中正寄托著詩人對海南故土的無以復加的厚愛與眷戀。而這種寄托又妙合無垠,自然巧妙,更顯得意蘊深厚意味深長,既深得風人之旨又深得詠物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