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即事》唐代 孟浩然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譯文:京都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裏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壹片蔥翠壹片。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獨坐空堂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2、《寒食野望吟》唐代 白居易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裏回去了。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壹詞最早只是壹種節氣的名稱,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有15天。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1935 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 4 月 5 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青年網-清明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