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貴陽之旅·甲秀樓·壹樓甲秀收春色
甲秀樓在貴陽城南南明河鰲磯石上,由貴州巡撫江東之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當年興建時,先在河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於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曾幾毀幾建,1981年維修壹新。
貴州貴陽甲秀樓
甲秀樓高20余米,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底層十二根石柱托檐,四周白色雕空石柱圍護,畫甍飛檐,翹然挺立。樓下浮玉橋橫臥河上,橋上有涵碧亭,橋下為涵碧潭。遠遠看去,樓臺碧潭,交相輝映。清代包家吉《滇遊日記》贊此樓說:“登樓北望,貴陽城中煙火萬家,歷歷在目。……(樓)依山臨水,晴漪疊翠,積岫送青,如入輞川圖畫中。楹聯雲:‘常倚曲欄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又雲:‘煙雨樓臺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雖無六橋花柳,而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
清代,貴陽人劉玉山曾仿昆明孫髯翁大觀樓長聯,作甲秀樓長聯:《壹樓甲秀收春色》古詩句出處: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壹層更上,眼界開拓。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持巖疆半壁。應識馬乃碉隳,烏蒙菁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雲築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踞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柯,唐定矩州,宋封羅甸,淒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多端。對此象嶺霞生,螺峰雲湧,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萊咫尺,擬邀仙侶話行蹤。
上聯主要寫四方景物,下聯追敘貴州歷史,寄興寓情,多有歌功頌德之辭。甲秀樓樓壁嵌有不少詩人題詠。其中清代劉玉藻寫道:“霜花寥落不勝秋,雨後亭臺事事幽。何日登樓窮遠目,滿城春色已全收。”涵碧亭亭柱上鐫有兩副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銀漢浮空星過水;玉虹拖雨雁橫秋”,想象奇特,譬喻貼切。前壹聯為清代曾任貴陽知府的汪炳璈所書,字為行書,寫得俊逸跌宕,富於氣韻。而今,甲秀樓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貴陽市的標誌。
劉玉山長聯中所提到的“雙柱重鐫”,指甲秀樓前曾有兩對分別立於清雍正十年(1732)和清嘉慶二年(1797)的鐵柱。這兩對鐵柱為當年雲貴總督鄂爾泰“改土歸流”時鎮壓古州(今榕江縣)苗族人的反抗和雲南總督勒保鎮壓布依族王囊仙起義而鑄的“紀功柱”。
清初,由於明末動亂等原因,貴州壹帶各部族土司的勢力極度膨脹,成為大清王朝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壹大障礙。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奏請“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賦稅,以靖地方”。清王朝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實行“改土歸流”(改土司制為流官制)。鄂爾泰進壹步提出“計擒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為上,勒獻次之”,招服了壹些地方土司,但也遭到壹些地方土司的強烈反抗。鄂爾泰命張廣泗等率軍隊圍剿,壹直進逼到當時苗族土司的主要據點古州。古州的苗、侗族人自恃工事堅固,地形險要,又有從吳三桂部下繳獲的“大炮重甲火藥”,準備頑抗。清軍乘黑夜用數十只木船作浮橋偷襲成功,苗、侗族人被“擒斬四千”,殘部逃進深山溶洞。清軍沒有遵行“計擒為上”等原則,而是壹味“伐山通道,窮搜窟宅”,濫殺無辜。據清軍報告,當時焚毀壹千二百多個寨子,斬殺壹萬七千多人,俘虜二萬五千余名,使貴州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反抗被鎮壓下去後,鄂爾泰為了紀念自己的“功績”,在甲秀樓前樹起壹對鐵柱。
“改土歸流”後,滿漢官僚地主和原來的土司壹起,加重了對少數民族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人們在黔西南南籠府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的帶領下舉行起義,南籠知府嚇得“觸楹而死”。義軍聲勢震撼了清廷,嘉慶皇帝派雲南總督勒保將其鎮壓。勒保回到貴陽,把繳獲的義軍武器銷毀鑄成兩根鐵柱並立於甲秀樓前,以紀其“功”。清人陳矩來此曾有詩嘆曰:“甲秀晚涼尋古跡,血花斑斑生腥風。”鐵柱現已被移到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