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壯族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繡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繡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壹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壹,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制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2,滿族
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壹樣,稍長,在腦後留有壹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壹耳三環的定式。
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鬥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壹半人扮成虎、豹等獸,壹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壹袖於額,反壹袖於背,盤旋進退,壹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以後,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宮廷樂舞中,備有滿、蒙、漢,朝等族的舞蹈。
3,回族
回族婦女壹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壹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壹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幹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制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壹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4,苗族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5,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壹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
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
維吾爾族人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壹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壹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
主人先給每人斟壹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壹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56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