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文字獄的發明者,由於他出身低賤,要過飯,當過和尚,所以心理上極其敏感,對於文字百般猜忌,往往毫無道理就胡亂殺人,以至於當時的讀書人都不願意出來當官,比如:
翰林編修高啟作詩:“小犬隔墻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腰斬。
禦史張尚禮作詩:“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壹聲!”下獄死。
僉事陳養浩作詩:“城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兗州知府盧熊把“兗”錯寫成“袞”,被明太祖視為不敬,斬。
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門”字少最後壹勾,被視為阻礙納賢,斬。
僧人壹初作詩:“見說炎州進翠衣,羅網壹日遍東西”“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被懷疑抨擊明太祖刑法太苛,斬。
僧人來復作詩:“金盤蘇合來殊域,...自慚無德頌陶唐”,“殊”字被視為“歹朱”並罵太祖“無德”,斬。
朱元璋私遊壹寺,見壁上有詩“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大怒,將全寺僧人都殺了。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則”與“賊”同,被視為罵太祖起兵當過賊,斬。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斬。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斬。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
澧州學正孟清作《賀冬表》中有“聖德作則”,斬。
陳州府學訓導周冕作《萬壽表》中有“壽域千秋”,斬。(《朝野異聞錄》)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作《謝賜馬表》中有“遙瞻帝扉”,被視為“帝非”,斬。
祥符縣教諭賈翥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象魏”,斬。
臺州訓導林雲作《謝東宮賜宴箋》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法坤”與“發髡”同,“藻飾”與“早失”同,斬。
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同,斬。
處州府學教授蘇伯衡,作表箋誤,下吏死。(《明史-蘇伯衡傳》卷285)
杭州教授徐壹夔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太祖大怒,斬。
狀元張信訓導王子,引用杜甫詩“舍下荀穿壁”出題,被認為譏諷天朝,腰斬。(《皇明記略》)
不但大臣因文字橫遭不測,就連藩國朝鮮也不能逃脫,朝鮮國王李成旦進表箋,有犯上字樣,明太祖當即下令將進貢物品全部打回,還要朝鮮交出撰寫此文的鄭總。朝鮮恐懼,將鄭總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發配雲南,仍令遼東都司不許高麗人通界,也不許商客貿易。(《國初事跡》)
更奇怪的是,朱元璋連死人孟子也不放過。明太祖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全祖望《鮚崎亭集》卷35)洪武二年下令將孟子牌位撤出孔廟,後來因為文星暗了,朱元璋做賊心虛,才恢復孟子牌位。但是朱元璋實行八股取士,孟子的“對君不遜”難以讓他容忍,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刪節《孟子》,書中被認為言論荒謬的***85章,壹律刪去,占了全書的三分之壹,刪定後定名為《孟子節文》,被刪的主要是以下幾類:
壹 不許說統治者及其官僚走狗的壞話--“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梁惠王上)
二 不許說統治者要負轉移風氣之責--“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壹正君而國定矣。(離婁下)
三 不許說統治者應該實行仁政--“得百裏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壹不義、殺壹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公孫醜上)
四 不許說反對征兵征稅和發動戰爭的話--“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壹,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盡心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離婁上)
五 不許說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可以對暴君進行報復的話--“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壹夫。聞誅壹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
六 不許說人民應該豐衣足食的話--“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七 不許說人民應該有地位有權利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
明成祖朱棣全面繼承了他父親文字獄的暴政,殺了方孝孺後,立即下令“藏方孝孺詩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門人不得已,將方的詩文改名為《侯城集》,才得以行於後世。永樂三年十壹月,庶吉士章樸家藏方孝孺詩文,被斬。(《明通鑒》卷十四)
其他跟方孝孺有關的文字也不行,比如方孝孺的老師宋濂(《元史》的作者)詩集中有“送方生還寧海”,全部被刪節塗墨。還有練子寧的《金川玉屑集》也在查禁之列,還有建文帝的殉難諸臣的詩文壹律被禁止發行,壹切有關建文帝的文字都不許露面,還鼓勵告密,如永樂九年,黃巖縣告發有人持建文時士人包彜古所進楚王書,下法司嚴懲。(《明通鑒》卷十六)
除了跟建文有關的之外,明成祖還禁燒壹大批戲曲,永樂元年七月,刑科給事中曹潤上奏社會上有褻瀆帝王的雜劇流行,明成祖下令五日內統統燒毀,“敢有收藏者,全家殺了”(顧起元《國初榜文》)
還有因出題獲罪的,永樂七年,翰林侍講鄒緝、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禦史彈劾他們偏題,鄒緝等被下獄。(《含山堂別集-科試考》)
還有因進書獲罪的,永樂二年,饒州士人朱季友獻書,明成祖看後大怒,說“此儒之賊也”,將其打了壹通板子,家中藏書全部被焚。(楊士奇《三朝聖諭錄》)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都禦史張楷除夕作詩:“斯民何苦際斯時”“四山峰火照人紅”“亂離何處覽屠蘇”等,流傳京城,人多傳誦,禮科給事中王詔上書彈劾,張楷坐罪免職。(《明英宗實錄》)
明代宗景泰七年,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讀劉儼、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編修黃諫,主持順天府試,因出題犯宣宗諱,被彈劾。(《含山堂別集-科試考》)
明憲宗成化二年五月,無錫處士陳公懋刪改朱子四書集註進呈,命毀之,交有司治罪。(《皇明憲章類編》)
明武宗浙江僉事韓邦奇因為看到宦官掠奪富陽茶魚,為害壹方,作歌哀之,被當地的鎮守太監王堂認為誹謗聖上,下詔獄,罷黜為民。(《明史-韓邦奇傳》卷201)
明世宗
河南巡撫胡贊宗因為寫迎駕詩中“穆王八駿”語為誹謗,被革職,杖四十。(《明史-劉刃傳》卷202)
南京工部尚書吳廷舉因為引用白居易、張永詩句“朝廷雇我做閑臣”“江南閑煞老尚書”,嘉靖帝大怒,將其革職。(《明史-吳廷舉傳》卷201)
嘉靖十六年,應天府試,考生答卷多譏諷時事,考官評語失書名。嘉靖帝大怒,將考官江汝璧、歐陽衢下詔獄,罷黜為民,府尹孫懋下南京法司。(《明史-吳悌傳》卷283)
廣東所進試錄文體有錯,帝、聖字樣不行擡頭,學正王本才,布政使陸傑、按察使蔣淦等,下法司逮問,嘉靖帝嚴禁士子敢有肆為怪誕,不尊舊制者,壹律罷黜。(《含山堂別集-科試考》)
山東所進鄉試小錄有防虜禦邊內容,嘉靖帝認為內含譏諷,將考官教授周礦、李弘等多人廷杖八十,罷黜為民,其中監臨官禦史葉經死於杖下。(《含山堂別集-科試考》)
吏部尚書李默因部試出題有用漢唐譏諷當朝,嘉靖帝大怒,下錦衣衛鎮撫司拷問,死於獄中。(《皇明馭倭錄》)
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六科給事中、張思靜各杖四十,原因是元旦賀表中萬壽字未擡。(《明通鑒》卷六十)
顏鈞,是明代的進步思想家,受業於王守仁。明朝政府認為他的思想詭怪狂妄,下南京獄,幾乎被殺,多虧門徒羅汝芳“破產救之”,被充軍。
梁汝元也是明代的進步思想家,受業於山農。他曾在家族內試行壹種空想社會主義,影響頗大,四方之士紛紛效仿,最後被下令逮捕,死於獄中。(《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明神宗
著名的進步思想家李贄,對儒學思想進行了犀利的抨擊,在他的著作《藏書》、《焚書》中抨擊孔子,流傳極廣,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歡迎,萬歷三十年,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奏,對李贄進行誣蔑,將其下獄,死於獄中,年76歲。他的書多次被焚毀,天啟五年又焚毀壹次,但是仍然通行不衰。(《明神宗實錄》卷369)
萬歷七年,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編修高啟愚主持應天鄉試,曾出題“舜亦以命禹”。萬歷十二年,禦史彈劾他意在阿附已故宰相張居正,勸進受禪,大不敬,高啟愚於是被削職遣回原籍。(《含山堂別集-科試考》)
明熹宗魏忠賢專權時,揚州知府劉鐸,不滿魏忠賢,作詩贈扇,有“陰霾國事非”字樣,被逮治。(《明史-萬璟傳》卷245)
在明朝如此極端嚴密的統治下,大部分讀書人都只有俯首帖耳的去做奴隸,稍微放縱壹點的話也不敢多說,只有縱情聲色,放蕩不羈,麻醉自己了。
----------------------------------------------狐貍的分割線-----------------------------------------------------------------
----------------------------------------------狐貍的分割線-----------------------------------------------------------------
----------------------------------------------狐貍的分割線-----------------------------------------------------------------
清朝: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壹面采取招撫辦法。壹面對不服統治的,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員告發,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編輯《明史》,裏面有攻擊清朝統治者的語句,還使用南明的年號。這時候,莊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莊廷鑨開棺戳屍,他的兒子和寫序言的、賣書的、刻字的、印刷的和當地官吏,被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個案件,壹***株連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發,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裏,對聲明政權表示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的永歷帝的年號,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為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獄”。
康熙帝做了六十壹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壹個殘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呂留良也是壹個著名學者。明朝滅亡以後,他參加反清鬥爭沒有成功,就在家裏收學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了。官員勸他不聽,威脅他也沒用,後來他索性跑到寺院裏,剃光了頭當和尚。官員們也拿他沒辦法。
呂留良當了和尚之後,躲在寺院裏著書立說。書裏面有反對清朝統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了,更沒被人註意。
有個湖南人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了個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壹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壹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匯報後,曾靜也約兩人見了面,四個人議論起清朝統治,都十分憤慨。大家就秘密商量,怎幺想辦法推翻清王朝。
他們懂得,光靠幾個讀書人辦不了大事。後來,曾靜打聽到擔任陜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嶽鐘琪,掌握很大兵權,因為討伐邊境叛亂的時候立了戰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勸說嶽鐘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靜寫了壹封信,派張熙去找嶽鐘琪。嶽鐘琪接見張熙,拆看來信,見是勸說他反清的,大吃壹驚,問張熙說:“妳是哪裏來的,膽敢送這樣大逆不道的信。”
張熙面不改色說:“將軍跟清人是世仇,您難道不想報仇?”
嶽鐘琪說:“這話從哪兒說起?”
張熙說:“將軍姓嶽,是南宋嶽忠武王(就是嶽飛)的後代,現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嶽王當年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千古稱冤。現在將軍手裏有的是人馬,正是替嶽王報仇的好機會呢。”
嶽鐘琪聽了,馬上翻了臉,吆喝壹聲,把張熙打進牢監,並且要當地官吏審問張熙,追查他是什幺人指使的。
張熙受盡種種酷刑,就是不招,說:“妳們要殺要剮都可以,要問指使人,沒有!”
嶽鐘琪心想,這個張熙是個硬漢,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壹個軟的辦法。第二天,他把張熙從牢裏放出來,秘密接見了他。嶽鐘琪假惺惺說:昨天的審問,不過是試探,他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起兵反清,希望張熙幫他出主意。
張熙開始不相信,禁不住嶽鐘琪裝得鄭重其事,還真的賭神罰咒,才相信了他。兩人商談了幾天,漸漸熱絡起來。張熙無話不談,把他老師曾靜怎樣交代的話都抖了出來。
嶽鐘琪哄得了張熙提供的情況,壹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靜,壹面立刻寫了壹份奏章,把曾靜、張熙怎樣圖謀造反的情節,壹五壹十報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報告,又氣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靜、張熙解送到北京,嚴刑審問。這時候,張熙才知道上了嶽鐘琪的大當,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壹查,知道曾靜還跟呂留良的兩個學生有來往。
這樣,案子就牽連到呂留良家。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還不解恨,又把呂留良的後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充軍。
像這樣的案子還是真有反對朝廷的活動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甚至為了壹句詩、壹個字也惹出大禍。有壹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再派人壹查,在徐駿的詩集裏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壹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