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2·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裏《宿新市徐公店》
3·?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範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4·?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呂巖《牧童 》
5·?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袁枚《所見》
6·?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葉紹翁《夜書所見》
7·?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楊萬裏《舟過安仁》
8·?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呂巖《牧童 》
9·?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10·?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白居易《池上》
童年的樂趣總是天真美好、單純而不做作。清朝學者沈復曾寫過壹篇描述自己小時候的文章《童趣》,追憶了自己的童年,表現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兒童時,可以張開眼睛看著太陽,能看清最細微的東西。我看見細小的東西,壹定會去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響,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裏這麽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擡著頭看它們,脖頸都為此僵硬了。我又將幾只蚊子留在素帳中,用煙慢慢地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我把它當做壹幅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像仙鶴在青雲中鳴叫,我為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我在其中遊玩,覺得非常安閑舒適。
有壹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蹲下來觀察它們,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家夥,掀翻山壓倒樹而來了,原來是壹只癩蛤蟆,舌頭壹吐,兩只蟲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壹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情安定下來,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裏去了。
《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是沈復的壹部自傳體散文作品,是壹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寫作此文時作者已46歲。
參考資料
沈復.《浮生六記》.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