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紅薯什麽時候進入中國

紅薯什麽時候進入中國

紅薯這個作物品種究竟是從哪年傳入中國的,此前多有籠統說法。但是,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 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壹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轉載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壹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 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勛,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壹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後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 1593年這壹年,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100年後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紅苕、地瓜等,都是紅薯的別稱。中國不同地區對紅薯有不同的叫法,這同東北人稱馬鈴薯為“土豆”類似。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壹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傳入中國時,正是明代萬歷年間。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秘密帶回國內。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回國時,正逢當地冬麥歉收,春天大旱。於是夏日播種,秋獲豐收,而後紅薯這壹珍貴品種,則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中國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像永遠不停的春風,造福華夏億萬兒女。 紅薯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山崗還是沙石土,紅薯對土地的鐘情程度,達到了不分貧富的境界。除個別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國都是生產紅薯的好地方。 紅薯在中國發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需要——解決溫飽和救命。 眾所周知,舊中國,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壹樣,老百姓多過著饑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動亂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災,餓死者歷代都無計其數。 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還有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說明古時廣大勞動人民不僅艱辛,種田者被餓死,司空見慣。 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內,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到日本大舉侵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上述慘狀更有過之。此間,紅薯就成了人們解決饑餓的壹大作物品種。“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戲劇臺詞,說明紅薯的普及廣泛。當然,紅薯和薯類也是中國紅色根據地和紅軍長征、八路軍壯大、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軍糧品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