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抒發了作者壯誌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篇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壹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白話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壹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裏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壹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擴展資料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禦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壹點被殺。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壹切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麽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語言精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壹詞,毫無修飾,卻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
“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誌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壹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也不願做壹個“閑人”。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記承天寺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