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藝術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情景上,所以作者往往有很多方法去處理這些情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這對於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和理解散文是非常重要的。現總結如下,以便傳授給壹個大方的家庭。
1,首選
不同的景物自然造就不同的情境,但景物的選擇要與全文的情感基調相壹致,才能使文章與景物融為壹體。
比如《荷塘月色》的第二、五、六段,用了大量的筆墨,把馬路上、池塘邊的樹都寫了出來,但只有白楊、柳樹被多次提到,有名字的,有的什麽都沒提,有的“不知道名字”。作者為什麽要這樣處理?因為,這篇文章要表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超脫的淡淡哀愁,偷閑片刻的淡淡歡喜,其氛圍恬靜恬靜,所以選擇陰柔的植物楊、劉來表現古樸朦朧的意境最為恰當。
再比如故都的秋天。因為作者追求的是壹種清澈、寧靜、悲涼的心境,他不寫暖色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公園、商場。而是租壹間破舊的房子住,對著斷腰的藍色牽牛花,認為花的顏色是藍色或白色,其次是紫色和黑色,微紅的最低。其余景物也以冷色為主。由此可見作者的苦心。
2.結合
單壹場景的組合應該以全景取勝。比如《故鄉的榕樹》第四自然段,小溪、鵝卵石、姑娘、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構成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充滿了詩情畫意。有些文章將人們的活動與單調的自然景色進行對比。比如《山水談》中的“洞雨戲”,表現了壹男壹女與沈悶的雨天、孤獨的荒山、原始的窯洞交心的內心生活,也讓大自然壹下子變得多姿多彩。其實古詩詞中這樣的名句更多。文的《上善晨走》“茅店月雞鳴,板橋霜被人冷落”,用六個典型意象勾勒出東方農村黎明時分的意境,把“晨走”寫得惟妙惟肖,真是詩中有畫。再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啼,小橋流水。舊路瘦瘦,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0名詞觸景生情,淒涼悲涼,壹個漂泊異鄉的遊子形象,孤獨寂寞。上面的詩沒有用動詞,都是用名詞組合。
3.設置環境
也就是說,畫的場景設置在特定的氛圍中,特定背景色的背景使畫面境界完全出來。如《天山風光》中的“迷人的夏日牧場”,夕陽和紅光給群山、草原、蒙古包、牛群和牧羊人以燦爛的暖色,表現了千裏牧場的豐饒與寧靜,以及牧民的喜悅。這裏的夕陽和紅光是黃昏時的背景色。《風景談》中,采花無桃時,風景本身平淡質樸,但茶社的年輕人卻使風景變得值得留戀,表現了人類填補自然貧困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人世間生活充實的人對風景的染指和支配,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主題。
4.對比和對比
散文中的景物有時難以用直接的描寫來表達其獨特的魅力,所以作者常常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音樂變得美妙。比如在綠色上,梅雨池的綠濃淡適宜,明暗適中,北京什剎海的青楊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綠墻太厚,西湖的波太亮,秦淮河的水太暗。《大漠駝鈴》在山水談中,選取了綿長的黃沙、嘈雜的熱風、駱駝的枯骨等極其單調的平面意象,與駝陣、猩紅的旗幟、悅耳的響鈴形成鮮明對比,使境界充滿生機,令人振奮。另外,《天山風光》用日影襯森林茂密的枝葉,用水聲襯靜謐,用鳥鳴襯幽深,用紅光襯黑暗,來表現天山的樹高而密,也是如此。
5.想象和聯想
有些風景比較普通,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畫面是靜態的,可以拓展的思維空間很小。然而,散文家不能局限於狹窄的空間和時間,而是巧妙地安排化腐朽為神奇,使畫面動起來,活起來。在這裏,想象和聯想成了必要的治療手段。在《荷塘月色》中,壹句“忽然想起采蓮”把作者和讀者從清華校園帶到了遙遠的江南水鄉,帶到了壹個如畫的奇妙境界。正是憑借想象和聯想,作者創造了詩意的藝術氛圍,使讀者獲得美妙的藝術享受。
此外,想象力和聯想往往表現在引用神話傳說。因為單純的風景本身多是靜態的、當代的,而古老的神話傳說則因其歷史悠久、更加魔幻浪漫而具有歷史縱深感和更豐富的內涵。比如《天山風光》就想到了哈薩克姑娘從天然湖中流出的眼淚,既點出了湖的神奇,又對比了不幸與幸福,表現了天山牧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三峽的巫山神女,載著屈原的大魚,雨中登泰山的洗頭盆,海灣裏的遊泳也是佐證。
散文以景取勝,以情打動人,找到進入散文殿堂的鑰匙,對於準確理解文本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掌握散文描寫方法的作用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