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遊。介於東經105°03′26〃-106°59′49〃,北緯30°10′50〃-31°10′50〃之間。東西寬90.3公裏,南北長108.9公裏,總面積5300平方公裏。東鄰重慶、廣安、南充,西連成都,南接內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歷史上,遂寧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迷人的靈性山水和發達的農工商貿而成為川中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尤以紡織食品工業聞名,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省轄遂寧市,現轄船山、安居兩區和射洪、蓬溪、大英三縣。人口384萬。市城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裏,人口43萬。
人口民族
遂寧為人口稠密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706人,人口密度遠大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兩岸的沖積平壩、沿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和丘間小平壩區。從射洪縣的金華鎮到船山區的南強鎮,沿涪江兩岸屬人口的特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裏813人。
全市***有勞動力270.5萬人,占總人口的70.4%,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除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外,還采取多種措施轉移富余勞動力。全市常年輸出勞動力保持在78萬余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市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彜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5%,這些民族只是散居於漢族之中,未形成集中聚居區。
歷史沿革
壹、古巴蜀國時期的遂寧
遂寧歷史久遠。根據在射洪縣仁和鎮馬鞍山南山采集到的人頂頭骨化石初測,至少在公元1萬年前,遂寧就有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全國劃為九州,遂寧縣境(指今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和重慶市潼南縣境)屬梁州管轄。
春秋初年,四川境內出現巴國和蜀國兩個奴隸制國家,遂寧縣境屬蜀國管轄區,秦統壹後為蜀郡所轄。東漢末年(220年),置德陽縣,治所在今城區內,境內置縣也由此開始。西晉後期(約303年),流民李雄起義建立成漢國,置德陽郡,轄德陽縣,郡、縣治所仍在今城區內,境內置郡也由此開始。
二、遂寧名稱的由來
“遂寧”作為地名,始於東晉。東晉與十六國並存,而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當時,各國統治者之間連年混戰,成漢國統治者內部也為爭權奪位鬥爭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當桓溫凱旋而歸,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升平,壹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壹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由然而生,因而在這裏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 “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壹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三、遂寧的建制沿革
在歷史的滄桑演進中,“遂寧”這個名稱或用或改,遂寧的“級別”或升或降,遂寧的轄區或大或小,但有壹點沒有改變,這就是不論哪個朝代,都以遂寧城為郡、府、州、縣的治所,足見古人對遂寧這塊土地的厚愛。遂寧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南北朝至宋元時期,今市境內先後設置或更名石山郡、小溪縣、方義縣、遂州、遂州總管府、遂州總督府、武信軍節度使,轄區常有三五縣。轄區最大時期當數唐末,在遂州設的武信軍節度使,管轄了遂(遂寧)、昌(隆昌)、合(合川)、渝(重慶)、瀘(瀘州)五州。自明朝開始,遂寧降州為縣,先後隸屬潼川府(今三臺縣)、嘉陵道(今南充市)。
1935年,民國政府將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在遂寧置四川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設專員公署,轄遂寧、安嶽、中江、三臺、射洪、鹽亭、蓬溪、潼南、樂至等9縣,專員公署、縣治所均設在今市城區。全國解放後,置川北行政區遂寧分區,1952年改為遂寧專區,仍轄上述各縣。1958年撤專區留縣,遂寧並入綿陽專區。
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遂寧撤縣,建為省轄市,管轄市中區(原遂寧縣)、蓬溪縣和射洪縣。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蓬溪縣涪江以西地區建立大英縣,縣治所設在蓬萊鎮。遂寧市所轄為壹區三縣,即市中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分市中區行政區,設船山區、安居區(治所設安居鎮)。至此,遂寧所轄為二區三縣,即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自然資源
遂寧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壹,屬中生代侏羅紀巖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的侵蝕丘陵地貌。丘陵約占全市總面積的70%,河谷、臺階地占25%,低山占5%,海拔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全境的巖層,下部以石灰巖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巖為主。所以,遂寧地區又被稱為“紅土地”。
從高空俯瞰,境內地形呈三個較明顯的特征:壹是丘陵為主,平壩狹小,層狀地形較明顯;二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坡狀緩傾;三是溝谷河流縱橫。市境西北部為低山,海拔500—600米;低山以南是深丘,海拔400—500米;中部、南部中淺丘鑲嵌其中,谷坡陡峻。山形呈長垣狀魚背形;中丘為壟崗連狀的臺階形;淺丘坡度平緩,丘包呈串珠狀,零星沖積平壩散布在丘陵之間。涪江沿岸的河谷、平壩開闊,土地肥沃,工農商業發達,集鎮眾多,是遂寧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
獨具特色的地理條件為遂寧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儲量較多的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井鹽、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氣和鹽鹵資源最為豐富。
遂寧中小河流眾多,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瓊江、妻阝 江、梓江、青崗河、蓬溪河等15條。涪江全長660公裏,遂寧境內171公裏。涪江支流呈樹枝狀分布,境內流域面積5127.4平方公裏,占全市面積的96.29%。由於丘陵低山的地貌形成的較大落差,使眾多的河流為遂寧提供了充足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5.8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8.71萬千瓦,已開發16.94萬千瓦。市境內涪江段是水能集中的主要河段,在幹流上已建有金華、螺絲池、紅江、龍鳳、小白塔、白禪寺等6處中、小型水電站。
遂寧總耕地面積228.15萬畝,其中紫色土面積最大,占耕地面積的62%,廣布於境內的低山丘陵地區。生物資源門類繁多。境內發現並利用的生物資源約1500多個品種或品系,其中植物資源1000余種,農作物栽培品種達367個。盛產糧、棉、油、果、桑、蔗等,是四川糧食、棉花、油料、生豬、水果、蔬菜、中藥材重要生產基地。年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以上,年棉花產量占全省43.3%,年生豬出欄300多萬頭。船山區因盛產“菊花心白芷”而成為全國有名的“白芷之鄉”,大英縣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品質優良,全國獨有。
境內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面積32%,是全省第壹個綠化達標市。林木品種約437種,其中有不少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如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樹、馬桂木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烏柏、核桃、蓖麻、棕櫚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桔、橙、柚、梨、桃、李、蘋果,其中以沙田柚、青蘋、紅桔、“貢橙”等品種質量最為優良,享譽省內外。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約237種。魚類資源達89種,珍稀動物如魚類的中華鱘、胭脂魚、巖原鯉、長吻魚等,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均屬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
交通條件
遂寧作為規劃建設的成渝經濟圈高速公路網絡中心和鐵路樞紐城市,正在圍繞“構建盆中交通樞紐”的總體目標,實施“高速骨架”、“幹線暢通”、“通鄉通村”三大工程和鐵路網絡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高速骨架工程。形成310公裏“壹環六射”的“木”字形高速公路網絡,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連接,東達寧、滬,南通黔、桂,西連藏、疆,北接陜、甘。
“壹環”:利用高速公路在遂寧交匯,形成環城高速公路,其中,西北半環即將形成,東南半環高速公路將在“十五”末期開工建設。
“六射”:指遂寧至成都、重慶、綿陽、南充、內江、廣安的高速公路。其中,成南高速公路遂寧至成都、南充段已於2001年底建成通車;投資10億元的遂寧至重慶高速公路已於2003年12月開工建設;投資35億元的遂寧至綿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在加快進行,實行BOT方式建設,已有多家公司意向投資建設, 2005年底開工;遂寧至內江高速公路將在“十壹五”期內開工建設;遂寧至廣安高速公路將在“十壹五”末期開工建設。
幹線暢通工程。以國、省道為主幹,構建市內“三個環形”和“三橫四縱”公路網絡。“三個環形”公路網絡:“內環”16公裏,利用涪江二橋、涪江三橋和國道318線、省道205線圍成市內小環,形成城市交通主幹。“中環”210公裏,形成連接船山、安居、大英、射洪、蓬溪、船山五縣區之間的縣際快速環形通道,提高幹線路網的綜合服務能力。“外環”380公裏,形成連接市周邊鄉鎮的環形通道,提高公路網絡的輻射能力。
“三橫四縱”公路網絡:改造建設市內280公裏“三橫”和460公裏“四縱”公路網絡,提檔升級市內連網公路,打通遂寧與周邊地市的斷頭路。
通鄉通村工程。改造鄉道公路500公裏,硬化村道公路7000公裏,其中,2010年前硬化4000公裏,為服務“三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
鐵路方面,根據鐵道部《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滿足快速增長的旅客運輸要求,建立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規劃“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遂寧將是南京—武漢—重慶—成都客運專線,連接西南和華東地區的重要通過地。同時,按照客貨分線的規劃原則,遂寧也將是南京—武漢—重慶—成都雙層集裝箱運輸通道的重要通過地。規劃中,將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以擴大西部路網規模為主,形成西部鐵路網骨架。2010年後建設蘭州至重慶新線,該線由蘭州經九寨溝、綿陽過遂寧至重慶。如能通過努力,將內(江)昆(明)鐵路延伸,建成遂寧至內江鐵路,必將鞏固遂寧成為四川鐵路樞紐的作用,使遂寧的區位優勢更加顯現,投資環境更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會更加優越。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順利實施,遂寧現代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與周邊成都、重慶、綿陽、內江、南充、廣安等地時間距離將縮短在1.5小時以內。遂寧將成為成渝經濟圈交通網絡中心、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日益突出的區位優勢將推動遂寧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旅遊景點
壹、皇帝賜封著名觀音道場——廣德寺
廣德寺,坐落在遂寧城西2公裏處的臥龍山間,是皇帝賜封的中國觀音的著名道場,是遂寧獨具魅力的旅遊資源品牌。寺園森林330余畝,廟宇建設規模之大名冠全川,明代原始建築居於全省之首。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713-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歷史。唐大歷十三年(788年)敕封為“禪林寺”,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敕名“廣德寺”。
廣德寺是唐代高僧克幽禪師出家之處。克幽乃唐中宗孫子,唐玄宗侄子。民間相傳,克幽禪師是觀音的化身。自克幽禪師開山闡教以來,歷代高僧輩出,主領川、滇、黔300余山,曾獲歷代帝王11次敕封,被譽為“西來第壹禪林”。據《歷代法寶記》記載,木棉袈裟傳於廣德開山法師克幽。克幽禪師兩度被引入宮講經說法,被封為護國禪師,唐代宗賜名“克幽”,並賜予紫衣袈裟。廣德寺能歷久不衰,屢受帝王器重,除了克幽禪師的德行外,還與他的身世密切相關。
廣德寺成為全國著名的皇帝賜封的觀音道場時,南海的觀音道場還未修建。寺內有目前國內尚存的規模最大的盛唐風格的寺廟建築群,而珍藏於廟內的聖旨坊、九龍碑、宋明玉印、緬甸玉佛、善濟塔等稀世之寶蜚聲中外,無時不在昭示世人,這裏是中國觀音的著名道場。
進入廣德寺山門,迎面可見聖旨坊屹立在十分級臺階之上,是寺廟迎接皇帝詔書的地方。坊形如冀,高18米,長12米,寬2.5米,由四根大紅色圓柱支撐,兩側作五踩鬥拱,中間為七踩鬥拱,坊正中上端豎題“聖旨”二字。聖旨坊被專家定為全省獨存。峨眉山奉迎聖旨,出廟門十裏。廣德寺卻在廟中,可見位尊之極。寺中珍藏的九龍碑(宋碑)記錄了唐宋時期前後九個皇帝對廣德寺的賜封和褒獎,讓人領略到什麽是皇恩浩蕩。皇帝禦賜鎮山法印,在全國屈指可數,廣德寺獨得兩枚玉印,為稀世珍寶,足見地位之尊。宋代真宗趙桓,賜“敕賜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明代武宗賜“敕賜廣德禪寺”,玉印用中文、緬甸文、僧迦羅文、巴利文四種文字刻成。
善濟塔位於大雄寶殿之西,觀音殿之後(俗稱肉身塔),是壹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結構,初建於唐宗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禪師掩骨之所,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
廣德寺因為是民間公認的著名觀音道場,因而歷代帝王賜予了它無與倫比的恩寵,它的皇家禪林氣象在西部獨壹無二。
二、中國最早的著名觀音道場——靈泉寺
靈泉寺位於遂寧城東4公裏,始建於隋朝開皇初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寺中勝跡不勝枚舉,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印證著觀音三姐妹在此修行的美妙傳說。
山頂觀音殿內有壹泉,泉中之水人們稱做“觀音聖水”,千百年來始終不溢不涸、紺碧甘美。民間傳說此水可祛病延年,慕名前來飲之者絡繹不絕,宋代蘇東坡曾題“七泉”二字於巖壁,林則徐贈“香林德水”匾額懸於觀音殿並流芳於世。
梵音亭壹側有三口相距不到1米的古井,水至井口的深度竟各不相同,其中最深的井終年泉水滴答,聲音清脆而悠遠,其余二井靜默寂然,人們說,那是妙善公主在給兩位姐姐娓娓講著佛法。
連根樹是三枝主幹根部緊緊相連的古樹,人們說它象征著本是同根生並於靈泉、廣德修行的大姐、二姐與遠在南海普陀山的三妹遙相呼應、息息相通。觀音柏在離地面2米左右,分成了三枝,在人們心目中,她早已成為觀音三姐妹形神不離、齊心向佛的形象化身。
寺廟前山門外為規模宏大的觀音廣場。觀音廣場呈巨大的圓壇形,上下***三級,每級之間的石壁上均鑲嵌著陶制觀音塑像,***計壹萬有余,故此廣場又名萬佛廣場。圓壇正中央為三面觀音鍍金塑像,立於高高的蓮臺之上,儀態端莊,氣象萬千。
氣勢恢宏的觀音閣,高48米,***7層,56個角。閣內供奉著凈高18.6米、全國最大的室內觀音。觀音閣耗資2000萬的建設資金,全部來自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遊客的自發慷慨捐助,足見世人對靈泉觀音道場的高度認同,寄托了人們對真、善、美的無限向往和追求。
三、 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丘壑無奇山自好,青山綠水任逍遙”。綿延起伏的紅色丘陵,孕育了遂寧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和人文景觀遊。
子昂故裏——金華山。
金華山位於射洪縣城北20公裏的金華鎮,因其山貴重華美而得名,被譽為川中名山,是開初唐壹代詩風的傑出詩人陳子昂少年時代的讀書之所,留有讀書臺古跡。金華道觀位於金華山前山,又名玉京觀,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已有1400多年歷史,唐代重建時更名為大華觀,宋英宗治平二年賜名玉京觀。道觀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層疊而上,有六殿、五樓、三洞、二院、二門,結構謹嚴,布局合理。山上有觀音堂、藥王殿、二賢祠,薈三教文化***處壹山。山門石刻“蔚藍洞天”四個字為宋代黃庭堅手書。玉虛閣石碑刻“蔚藍勝景”回文詩壹首,字形龍蛇飛舞,順念倒念皆成詩句。其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千年來雖遭風雨剝蝕,仍然古貌猶存,聲名愈顯。穿過雕梁畫棟的虹飛橋,就到了金華山前門。順著石階往上看,***有365級石階,拾級而上,可依次參觀靈祖殿、冥王殿、東嶽殿、祖師殿。在寬敞的祖師殿,可看到石龍龍頭、鐵燈桿、長廊、古柏。石龍全長180米,堪稱世界上最長的明代石龍。真武祖師是金華山供奉的正神,出道飛升的日子為農歷三月三,因此有金華三月之廟會。
繼續前行,可看到的六角亭就是玉虛亭,是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陳子昂家境富裕,十五、六歲還是壹個任俠放縱的公子哥,十八歲慨然發奮,在這兒閉門苦讀三年。
在後山梧崗嶺上,乃是遷建的陳子昂讀書臺。門額藍色框內用碎石鑲嵌的四個大字“古讀書臺”。陳子昂青年時代塑像後面的木刻是陳子昂《感遇詩》38首和唐代盧藏用撰寫的《陳柏玉先生別傳》。陳子昂壹掃六朝綺靡文風,創造了剛健、樸實清新的文風。大詩人杜甫晚年居蜀時,曾杖策遠來讀書臺瞻仰,登金華山憑欄眺望,留下《野望》詩壹首。今讀書臺門聯所刻,“亭臺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記下了杜甫對唐代革新者的崇敬。
川中西子湖——赤城湖
赤城湖位於蓬溪縣城西8公裏,因縣城為赤城鎮而得名。有長堤晨霧、赤霞蔚起、湖山攬月、青幽花雨、畫閣迎春、煙波戲鱗、彩虹連珠、畫舫集萃、汀洲聽鶴、西苑夕照等二十余處景點。湖首東岸濱臨縣城,湖面廣闊,群山環抱,巧妙利用山水、島嶼和湖岸建成各種景點,山光水色,繁花綠樹,亭臺橋榭,回欄曲橋,匯成了稱勝壹方的“川中西子湖 ”,人們贈之“赤湖溶金”來概括赤城湖全部景觀,日本、德國、美國以及港澳臺胞遊客又以“小西湖”譽之。為紀念在蓬溪發動牛角溝起義,在川第壹個豎起工農革命政權大旗的曠繼勛烈士,景區內建有曠繼勛烈士紀念館。
川北迷宮——高峰山
高峰山位於蓬溪縣北二十五公裏,海拔547米,有“川中第壹峰”的說法。因獨特的八卦迷宮建築,又有“川北迷宮”的美稱;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應驗率很高,還有高峰神靈的傳說;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遠離城鎮的喧囂,有“是壹蓬萊”的贈匾。高峰山上對聯、匾額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山上羅衣秀才的傳說、王師祖仙說,極富神秘色彩。
高峰山,是得天獨厚的靈嶽福池,曾是以道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場,今是龍門正宗的道教活動場所。始建於初唐,續建於晚清,擴建於民國。是得國民政府眾多元老崇敬的寶剎,受國內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題匾額“為善最樂”譽之。
高峰山座西面東,有三大自然景觀:山上樹木蔥蘢,覆蓋全山。全山上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余株,均向寺生長,此為壹;遙望高峰山,恰如綠色寶塔巍然屹立,環山有8條山系,恰似8條巨龍回首高峰,高峰山頂,又形似長龍,且以唐代古剎為龍頭,有如九龍翹首捧太極,此為二;高峰山有東西南北“四道寨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四寨門尤以東、西寨門看得最寬最遠,現修建了壹處觀景臺,可看日出、夕陽、雲海、風景之美妙,絲毫不亞於五嶽,此為三。三大自然景觀,自然樸素,靈秀宜人,極富道存韻致,又多田園情趣,正是親歷傳統、回歸自然、休閑悟道的好去處。2003年底,高峰山被評為國家AA景區。
佛中之聖——寶梵寺
寶梵寺為蓬溪敕建古剎,位於蓬溪縣城西15公裏的寶梵鎮境內。寺始建於北宋,稱羅漢院。治豐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趙暑敕賜為“寶梵寺”,意即佛中之聖,梵中之寶。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築面積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氣宇軒昂,蔚為壯觀,建國後古建築學者贊其“設計精細,結構嚴謹,形式美觀,基礎牢固”,譽為明代中期建築的佳作。大雄寶殿內87幅、181.5平方米壁畫中外馳名,宗教界尊此畫為禪宗秀跡,繪畫界贊美有畫聖吳道子筆意,文博界譽為蜀中明代壁畫代表作,群眾敬之為仙畫。《中國繪畫史》、《中國名勝詞曲》、《中國建築工藝辭典》、《藝苑掇英》、《世界美術集粹》(日本編著)等十余種辭書對此壁畫均有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