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涼山文化

清涼山文化

金陵與石頭城的名稱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國滅了越國,設置金陵邑,並在江邊的石頭山上築城。這個金陵邑,是南京有史以來的第壹個行政建置。南京的別稱金陵就由此而來。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金陵邑改為秣陵縣。到了三國時期,孫權定都秣陵,並改稱建業。

定都建業的第二年,孫權在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石頭城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壹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軍事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裏成為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清涼山名字的由來

清涼山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巖構成,在大地構造上地處井陘凹陷的西緣,在內外應力長期***同作用下形成了溫帶喀斯特景觀,經億萬年風雨侵蝕,使清涼山既有北方山峰雄偉壯觀之勢,亦有南方山川秀麗險峻之韻。因山勢峻峭,古木蒼翠,景色秀麗,山腰間多有天然溶洞,清泉常流,若炎炎夏日置身於此,頓覺清風習習,心曠神怡,實為避暑勝地,故名:“清涼山”。

關於清涼禪寺的故事。

據資料記載,唐代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石頭山上就已經有了寺廟;到了南唐時期,先主李昪在此擴建清涼大道場,並請來文益禪師住持。關於文益禪師,宋朝《林間集》和明朝瞿汝稷《指月錄》中有這樣壹段記載:文益住持清涼寺時,寺內有個叫泰欽的和尚,其人性情豁達,豪放不羈,且不甘於寺中清規戒律。因此,寺中眾僧都瞧不起泰欽,就把壹些掃地種菜的粗活派給他幹。壹次,文益法師坐禪講經,向下面僧眾問道:“誰能把老虎脖子上的鈴解下?”眾僧面面相覷,無人能答,正好泰欽和尚走過來,應聲答曰:“須原將鈴系在老虎脖子上的人才能把鈴解下。”文益聽後,認為泰欽頗能領悟禪宗要義,此後對他器重有加。

六朝文化的駐足處。

唐以後的文人墨客,但凡來到南京,石頭城是必去的懷古之地。晚唐詩人溫庭筠、張祜,北宋詞人陸遊等都在這裏留下了千古名句。到了明朝,清涼山上又添了壹道風景——崇正書院。在這裏的進修的焦竑後來就中了狀元,而且是明代開國以來,南京人裏的第壹個狀元。薛冰說,焦竑的家就住在離清涼山不遠的北門橋,至今,那裏還有條焦狀元巷。

明末清初,畫家兼詩人的龔賢又在清涼山建掃葉樓。龔賢被稱為“金陵八家”之首,他的到來,為清涼山文化又添壹粒籌碼。

陸遊:同登石頭,西望宣化渡及歷陽諸山,真形勝之地。若異時定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關要。或以為今都城徙而南,石頭雖守無益,蓋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橫貫城中,六朝立柵斷航之類,緩急不可復施。然大江天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為勝,豈必以淮為固邪?

溫庭筠:

百尺青崖三尺墳,玄言已絕杳難聞。戴顥今日稱居士,支遁他年識領軍。 暫對山松如結社,偶因麇鹿自成群。故山弟子空回首,蔥嶺還應見宋雲。

清涼山的風景

清涼山的歷史遺存有三大優勢。首先,具有自然景觀的優勢:外秦淮河、清涼山、烏龍潭、蛇山、龜山、五臺山,山水交融,東吳的石頭城、駐馬坡,唐代顏真卿的放生池和顏魯公祠,南唐的石頭清涼大道場和保大井(還陽泉),明代的清涼門,悠遠綿長,且位置緊湊。

書院文化的遺址。

具有精英文化遺址的優勢:清涼山上有明嘉靖年間督學禦史耿定向創設的崇正書院,耿的得意門生焦來中了狀元,成為名重壹時的學者,重建的崇正書院則是建築大師楊廷寶的傑作;清代“金陵八家”之首龔賢的半畝園和掃葉樓也在清涼山。乾隆年間詩壇祭酒袁枚

水清木華的原指為清涼山

水含清光,樹現秀色,水清木華

隨園.袁枚.大觀園

?袁枚(1716壹1797),浙江錢塘人,號簡齋。自幼才氣橫溢,乾隆四年進士,入翰林院,後歷任溧水、江浦、江寧諸縣縣令。年紀剛30出頭,仕途正如曰中天,他卻辭官,在金陵建隨園,過起了近似隱居的生活。人們稱他為隨園先生。

隨園遺址在小倉山壹帶。小倉山是清涼山的東脈,分南北兩支。北嶺即今上海路、青島路壹線,南嶺即今五臺山。兩嶺之間的水道即俗稱幹河沿。河未幹時,與烏龍潭相通。南唐時,清涼寺為南唐君主避暑地。當年,君主即乘船經幹河沿到烏龍潭登岸,上清涼山。

隨園與紅樓夢大觀園關系,在研紅者中有如下觀點:

乾隆年間明義(其叔父是曹家姻親)說:“其(曹雪芹)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他還在詩中寫道“隨園舊址即紅樓,粉膩脂香夢未休”。

《紅樓夢》中有關於護生符的詩,其中有“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壹個史”句。乾隆三十四年(1769),袁枚好友蔣士詮(苕生)離開金陵。袁枚作詩挽留,其中寫道“金陵城,六十裏,容不住壹個苕生子”。這句式,似《紅樓夢》護生符詩句。說明袁枚讀過《紅樓夢》,而袁枚寫這首詩時間,曹雪芹才辭世沒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