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真切地感受到了皇帝開邊、安史之亂對人民的荼毒。他用自己的詩歌不但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實,還以飽蘸著深切同情的筆調,揭示了這壹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深沈感情。
對比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詩歌,妳可以看得出其中差異有多麽巨大,從而會讓任何壹個中國人感慨:如此盛唐,居然崩潰至斯!
第二,因為經歷頗多,杜甫詩歌風格多變,但每壹變都讓人更覺蕩氣回腸。壹場動亂,終生刊刻,卻成就了壹個偉大的詩人。
他三十五歲前,“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才華出眾,意氣紛發,讀讀《望嶽》就知道了。
之後,失意於長安,他寫了兵車行,批評了唐玄宗開邊不已的黷武行為,此外他還寫了麗人行。
杜甫四十四歲時,安史之亂爆發,唐明皇被逼逃往四川,杜甫在投肅宗途中,被抓回長安。這壹路,他寫了《月夜》、《春望》、《哀江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不是對這個國家愛得這麽深情,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深情的詩句?
後來,他潛逃到肅宗的鳳翔行在,又參加了官軍的作戰,壹路見到山川村寨殘破,人民流離失所,苦難極深,寫下了三吏、三別這樣不朽的作品。
此後入川,寫寫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等。再後來買舟出川,居於長沙,貧病之中,死於返回中原的船上。
杜甫壹生寫詩壹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
第三,杜甫以古體、律詩見長,但風格多樣,為詩歌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