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壹日為師,終身為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釋義:妳給我木桃,我回贈妳美玉。告訴我們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出處:《詩經·衛風·木瓜》
釋義:原本是贊頌堅貞不渝的愛情 現在多用來比喻教師的貢獻。壹句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借用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時才停止流淚,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至死不渝,成為壹曲悲壯的千古絕唱。
出處:唐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釋義:意思是哪怕只教過自己壹天的老師,也要壹輩子當做父親看待。比喻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親壹樣敬重。
出處:清代 ? 羅振玉 ?《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
釋義:
原意是桃樹和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便走成了壹條小路。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釋義:(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擡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
出處:《論語·子罕》,原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