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關於佛寺的,表達了寄情於山川的隱逸之心。詩人清晨爬山,入小福寺,初升的太陽照著山野樹林。佛家把和尚聚集的地方稱為“叢林”,所以“有贊美佛寺的意思,表現了在照亮森林的場景中贊美佛教和喻的感覺。接著,詩人穿過寺內的竹徑,來到後院深處,發現念經拜佛的禪房就在後院的花林深處。如此寧靜美妙的環境,讓詩人驚嘆不已,陶醉其中,心醉神迷。他舉目望去,看到寺後的青山被陽光照耀著,看到鳥兒自由地飛翔、歌唱;走到清澈的池邊,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晃動,湛然空蕩明亮,心中的世俗雜念頓時被沖刷壹空。佛法是空門。佛家說,壹個和尚打坐之後,“又吃,卻以禪為味”(《魏方便品》),精神極其純凈愉悅。
這壹刻,詩人仿佛領悟了禪的奧妙,擺脫了壹切世俗的煩惱,像鳥兒壹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乎自然界和世界上的其他聲音都是寂靜無聲的,只有鐘清的聲音,悠揚洪亮,把人帶入壹種純凈愉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座佛寺的美麗絕倫的居所,欣賞這空門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隱居的心聲。
我的路應該是曲折的,穿過壹個被樹枝和鮮花遮蔽的山谷,通向壹個佛教的靜修處
翻譯為
曲徑通幽,僧舍隱於花木深處。
過了修道院,環境清幽,山光讓野鳥安心,池影讓人的俗念完全消失。
也就是壹種脫離世俗的意境。